返回旧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张轩栋

摘 要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理论和历史的逻辑无一不清楚地表明,中国国情下的农民收入增长,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国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考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速虽然摆脱了1997-2000年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增速仍然较低。针对1997-200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下降和2001-2003年的粮食逐年减产的情况,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补缺这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了12个(2004-2015年) 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初步形成了极为系统的强农、惠农和富农政策框架,对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此外,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一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指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这体现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其难点在于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936元增长到了8895元,十年的时间扩大了3.03倍。从收入增速来看,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年均增速达到了9.30%,实现了收入增长十连快,并在2010-2017年连续超过了城镇居民。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2015年以后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2016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然高达3.03∶1,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1.5∶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收入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6年日本农民收入为42878.92美元,是中国农民收入的60倍,并且这一比值将可能持续增大;2016年法国农民的收入高达75983.27美元,是中国农民收入的107倍。

  由此可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在新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但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并且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更大。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就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经济政策。因此,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以美国、日本、法国农民增收经济政策剖析作为切入点,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三农问题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政府管理和理论界的关注。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将对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更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农民增收的现状、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

  (1)现状方面:在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看来,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很大的挑战,经济下行给工资性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财政性收入就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突破点。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带来挑战的背后,经济新常态也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如产业深化改革、政策优惠等。

  (2)意义方面:以傅秀林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甚至国家政治的稳定。

  (3)存在问题方面: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指出,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农产品市场需求走弱,成本日益增高,农产品出售价又受限,农户种粮收益低。朱道才认为,财政金融政策、受教育程度、城乡户籍管理体制、农村市场流通制度等方面,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4)对策方面:陈锡文认为,农民要想持续增收,就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孔伟艳指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