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郑新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赵江利

摘要

  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寻求发展契机已经成为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但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表现出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要素流通不畅、市场分割等问题,区域合作距离真正意义的区域融合状态还存在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中央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指导深化,标志着党对区域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是中部地区实现加速崛起、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区。新乡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从郑新融合的角度,把新乡的发展放入在郑州这个国际大都市区中来谋划、来研究,是新乡的挑战,更是机遇。课题研究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寻找郑新融合机制以及发展路径,希望能对中原城市群的全面协调发展添砖加瓦。这不仅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要求,也是中央的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要求,更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大量文献,总结了区域发展理论的演变,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以及区域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郑新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区域发展由竞争到整合、再到协调,最终到融合的阶段演进,是一个逐步深入、梯次发展的长期过程。区域合作是区域内的不同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区域利益,在平等互利、竞争协调的基础之上,侧重在生产领域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区域合作行为有其产生与维持的原因,是一个体系,包括合作理念、合作主体及合作协议三个层面。其中,合作理念构成动力机制,而合作主体与合作协议则构成运行机制。区域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愿性、平等性和主权让渡性,其核心是国家主权的让渡,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化和法律化就成为实现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区域融合是区域合作的高级阶段,是区域合作的最终趋势及发展要求。

  课题还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区域融合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分析了郑汴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为研究郑新融合奠定了实践基础。欧盟是区域融合度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区域完全融合的一体化状态。其经验是以制度一体化建设为理念,以超国家因素、多层次的合作框架为合作建设的推动力,促进跨国合作建设,形成泛欧网络,保障欧盟共同体的硬件设施,同时推行关税同盟、货币统一等,最终达成欧盟社会的融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显示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协议循序渐进、促进跨区域合作与融合。东盟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互联互通建设及次区域合作,逐步实现区域融合。我国苏州工业园区是不同制度下的双边合作形式,通过双方合作开发与建设,探索不同社会制度的融合极限,实现合作区发展及双方利益最大化。我省的郑汴一体化自2006年实施以来,仍处于初级阶段。郑汴一体化主要以建设郑汴两市交通网络系统和建设新型产业园区为主,郑汴两市旅游业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存在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消费粘性较弱,观光旅游消费比重过大等问题,两地仍需在整合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方面以及产业转型和优化方面持续发力。

  本课题分析了区域融合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区域融合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关系由曾经的“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合作”;合作内容由单一的“经济合作”走向“全面合作”;合作动力由“资源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合作形态由“功能互补”走向“制度一体化”。课题指出郑新融合发展的机制是,郑新融合发展既有上级政府及当地政府的推动,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郑新融合发展具备政府与市场两种作用力;郑新融合的试验载体是平原示范区;课题确定将郑新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及制度等软件环境协调作为区域融合的三个重点方面进行阐述。

  课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郑新融合发展现状,分别是政府力量的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平原示范区的建设以及新乡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借鉴国内外区域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郑新融合发展的机制,课题提出郑新融合路径以及政策发展建议: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区域融合发展组织体系;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平原示范区的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郑新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