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产业互联网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以河南省传统制造业为例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张佳虹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诸多发达国家重新认可了制造业的重要经济地位,明确制造业为经济体的重要支柱产业。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社会中掀起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改革浪潮。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形势下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发展方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美国自2010年开始逐步推出《2010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将工业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旨在建设物联网以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而发达国家提出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根本目的是将已有的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软实力”相结合,使其本国的制造业拥有在全球经济体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发达国家的这一系列政策和国家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制造业的一次工业革命。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凭借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的人口红利和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印度、越南等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则以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代替我国成为低端制造业的聚集区,并成功吸引了诸多资本的转移。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增加对制造业的投资、推出有利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政策、实施贸易保护等手段,促使本土高端制造业品牌回流。

  但此时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制造业发展中对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的忽视,导致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随着高端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向本土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我国的制造业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2015年,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两个行动计划,并推动建设产业互联网。通过产业互联网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

  回看省内,河南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虽然政府在大力推进本地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战略的创新,但是在“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我省传统制造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等问题。而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传统制造业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被无情的淘汰,那时我省的经济地位将岌岌可危。

  幸运的是,我省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自2013年起连续推出多个政策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扶持互利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并积极开展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旨在为河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基础。

  鉴于此,本文基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以促进传统制造业战略转型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河南省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制造业在战略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第一部分,理论综述。对本文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在这部分,对国内外的制造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价,得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第三部分,河南省传统制造业概述。这部分中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方面,首先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作整体评价;其次分析第二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再次分析制造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后对我省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我省传统制造业战略转型的条件已经形成。第二方面,分析我省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省制造业存在着以下问题:对科学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人员相对较少、传统制造业能耗较高污染较重、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化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第四部分,河南省传统制造业战略转型对策。从企业和省政府两个角度分别出发。

  从企业角度:一是,借鉴成功企业的战略创新路径,学习成功经验合理选择战略转型路径;二是,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三是,积极降低污染排放量,研发出对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新产品,创新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四是,加快企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速度,促进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向价值链的两端发展,抓住研发和销售附加值最大的两环节。

  从政府角度:一是,推出具体政策,推动我省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大我省的人才引进的力度,推广我省的传统品牌;二是,推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建设大数据平台,为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五部分,结论。对文章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