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 郑永娟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2016年3月30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务院批准,这正是对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河南提出的新期望和要求,经过近两年的规划和落实,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清醒地认识到河南的研发创新工作与全国和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据2012-2017年国家统计局和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和统计年鉴,我们发现,河南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创新投入的研发经费连年上涨,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主要参考研发经费与省内生产总值之比)明显较低,普遍低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作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大省,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1%左右,基本都在1.2以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

  第二,创新基础明显提升,技术成果数量上不断增加,但科研转化能力总体水平仍然不强。2012-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都明显增多,国家级研发机构稳中有升,说明河南省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专利申请和授权上都有大幅度上升,有效专利也明显增多,但在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基数比较小,与全国其他较发达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相比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每万名研发人员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数值只是上海相同比值的十分之一不到,品牌创新能力上和商标有效数量上,基本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和明显优势。

  第三,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研发主体较为活跃,但科技创新中,河南省对基础研究的研究较弱,主要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为核心,而基础科研是酝酿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根本,说明企业创新过程中,围绕科技的应用从事创新,但对纵深的理论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向高精尖探索的趋势。

  因此,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还需要更加努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和机制,调整创新研发投入结构,促使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有更多的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这对推动河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郑洛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都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就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部分入手,阐述了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含义、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学习和借鉴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外成功的案例,即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像德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强国,让它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无一不是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北京、上海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的力量,尤其是上海,在没有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前,也在以实际的科技创新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因此,这些成果的榜样,能够给河南省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并为构建和形成合理有效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判断指标奠定有效的基础。

  本调研报告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分析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结合国际上和国内常见的对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判断分析,基本确定把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范畴确定在创新投入、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立及完善和创新产出上,但在实际的研究对策措施时,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在实际执行中,我们会根据判断指标的可执行性、普及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相应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涉及到内容更广泛。因此,在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才能在创新投入、创新体系与机制及创新产出这三方面,有的放矢,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创新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变革,重视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希望企业能够真正立足于科研创新,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继续保持创新的中坚力量,开拓进取,获取能够取胜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像华兰生物通过研发在血液和疫苗领域,在中国和亚洲都居首位。本课题在调研过程中,结合了新乡市的部分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创新驱动模型,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并借助于外力,利用可支配的相关资源,探寻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创新产出的具体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