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整理与传承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徐 曼

内容提要

  文化有多重属性,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有其多样性和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着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们根植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的精神中。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大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非遗”的保护开发对保护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开封年画、汴绣、罗山皮影等非遗的保护依然迫在眉睫,这些优秀文化是活态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其存在之重要、保护之不易、传承之特殊决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强化创新,而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整理与传承是目前最先进的方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河南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地区特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方面有指导性意义。强化传统文化的创新,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的质量,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思路: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典型非物质文化保护策略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②河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出现的问题分析。传承链断裂、传承人青黄不接,这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③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方面的初步运用。大多非遗的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用手工塑形和人工上色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作者特有的气质和制作印记,具有不可复制性及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在保护中非常有必要对其三维造型和表面纹理进行准确细致的记录。对于历史文化遗存,目前较多的影像记录手段是摄影和摄像。影像和视频能够记录文物的表征和细节,但是所记录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二维空间,无法准确再现三维形态的造型特征。

  ④“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艺术无国界,文化没有疆域。非遗中传统工艺美术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更直接地了解中国。

  ⑤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如何做到我国文化产业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6提出数字化+三维影像采集技术、数字化+交互引擎技术、数字化+云平台和数字化+公益模式等适合河南省非遗保护与传承切实可行的渠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