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徐丹丹

摘 要

  本课题主要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研究方法,立足专业学科领域展开问题的提炼、研究和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文化实验区进行调研和案例分析。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调研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产,应该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通过对不同类非物质遗产文化属性和传承规律的分析,探索相应的发展道路,进一步理清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的核心及其可实施性。

  第一部分绪论,分别从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和现实背景出发,梳理了“非遗”研究和发展十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著作和相关的学术观点,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概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在世界各国的分类中基本依照的是性质,和传统的按照学科分类有一定的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认识“非遗”传承规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三部分展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现状。主要是以河南省文化改革实验区为调研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现状的调研从两个方面展开,主要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的产业化开发两个方面。

  最后是本课题的重点,笔者提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首先是科学理念先行,其次从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探索和“非遗”的发展方式入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发展的途径。事实证明,保护和发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参与,共同肩负各自的历史使命。

  总结部分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河南“非遗”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首先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DNA;其次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河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最后通过保护是否促进了河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标准为笔者后续更为详细地研究提供可展开讨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