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谢怀志

摘 要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灿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具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如何搭乘“一带一路”的列车,传播中原文化,培育中原新风貌,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前来中原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从而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是目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课题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中原文化海外传播问题。海外传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行为。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活动,文化传播者(译者)应根据文本的类型以及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视野。

  项目组通过对收集到的中原文化海外宣传文本中进行分析整理并展开相关研究。发现中原文化内容主要有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通过与英美国家的旅游宣传文本进行对比,发现中西方在传播旅游文化时,两个民族在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叙述习惯上存在诸多差异。

  项目组通过对西方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并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对选取到的中原文化海外传播文本(翻译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现存的常见的翻译问题主要有文化内容不对称,用语习惯不对称,审美习惯不对称,并对这三类翻译问题做出批判性评价。本研究发现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及复杂性,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宣传文本中文化介绍内容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文本所要介绍的内容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各种文化在同一景区的重叠出现,这些现象和原因共同导致了中原文化海外传播文本的文化不对称性问题。文化传播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分受源语的束缚,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原文化传播的目的,未做到以目标语和目标受众为取向,因而传播文本不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习惯。

  本课题指出,为实现服务于海外游客和传播中原文化的目的,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翻译)应以海外游客为出发点,以宣传中原文化为导向,灵活采用相应的传播(翻译)策略。首先,要提高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翻译)宣传文本制作团队的整体素质:(1)要重视对宣传文本制作团队的管理。(2)定期对团队进行培训。(3)提升团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其次,因为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翻译)宣传文本使用对象是国外游客,因此宣传文本要服务于使用对象,故在传播(翻译)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感受。要考虑到西方游客的审美习惯,最后,要加大对中原文化的解读,增强对中原文化元素的融合:(1)加强对中原文化的解释,对于原文本提及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地名、人名等增添背景信息以使外国游客看懂。(2)改变对复杂独特文化信息的介绍方式,通过改译而使译文简洁易懂、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更清晰化,达到预期的译文功能实现更好的宣传目的。(3)对重复的文化信息进行缩减,汉语的行文工整对仗,用词华丽,经常伴有较多的同义重复,而英语的用语习惯具有明确、简洁、程序化的特点。经过删减后的译文比较简单但却留下了主要的事实和数据,也减少了文化不对称的风险。(4)关注对中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对于西方游客习以为常的词,传播者(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在考虑国外受众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要注重音译方法的使用,这样可以把中原文化原汁原味地介绍给世界,不存在文化不对称性。通过以上诸多传播(翻译)策略,可以尽可能的使中原文化海外传播规范化,并使中原游文化传播能达到最佳的宣传和交际效果, 从而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