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原城市群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刘红艳

内容提要

  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和创新。前三项在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之前作用更为明显,而当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制度和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80万亿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文化作为创新要素之一,在资本和市场的推动下,其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资源和核心资产的特征使其日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之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已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升级之中,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处在调整期的中国经济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及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甚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图片1.png

图1 经济新常态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图

  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最早在2003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当时只有8座城市。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后,到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的规模从最初的8个城市扩展到了现在的5省30个地级市。

  在2011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截止到2018年2月,在国务院已经批复的7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对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定位是融合式的发展。这种文化定位既不同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性文化发展定位,也不同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示范类的文化发展定位,是一种既与传统文化相关联、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定位。

  当前中原城市群文化发展的主要困境有(1)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指导中原文化发展;(2)文化发展模式雷同,特色品牌数量不足;(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中原文化事业的区域协调发展;(4)网络文化产品发展滞后,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本课题从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提升消费结构、文化以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方面对中原城市群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协同发展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框架见图2。

图片2.png

图2 文化对城市群建设的影响

  “弘扬中原人文精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精神核心,这种核心是精神自信的体现,是对中原人文精神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基于中原人文精神的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内在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消费需求”是将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产品发展、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拉动中原城市群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同时需要注重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文化消费趋势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加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使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推动力。“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扩展海外文化影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要进一步深挖中原文化的巨大潜能,积极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实现融合式发展,尽可能多的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扩大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促河南经济腾飞的梦想。“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推动新型城镇发展”是指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精神内核,能以特色文化为中心,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摸索出极具文化附加值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实现特色小镇所提倡的宜居、人文、环保、可持续等发展目标的重要思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围绕无形资产增效”是指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一个城市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来助推城市的全面发展。“打通文化产业链条,加强区域创新驱动”是指只有打通包括创意内容策划、文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消费者服务在内的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动态增值。同时还应加强区域创新联动,完善创新环境,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区域性产业链条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