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网络舆情存的政治安全隐患研究

  2018-06-21

课题主持人:余震

摘 要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个“人人自成媒体”的时代,传统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随着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得日益模糊。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民众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主要场所,网络舆情逐渐开始影响我国社会舆论的走向。

  舆情,也就是舆论情况,反映着一定时间跨度与社会空间范围内,由个人及各种社会团体构成的社会大众对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或他们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情绪、态度等的总和。在互联网投入应用之前,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报纸、广播与电视,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被公认为是继上述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主要载体之一,并发展演变为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新的领域空间。同时,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以往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生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技术障碍,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议政、参政渠道。在此背景下,网络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的社会舆论,加速了国家主权的分散化,并成为某些国家推销单一制度模式的新型工具和手段,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新的影响。

  人民群众有权力在网上发布自己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是积极的,也有一些是非积极的。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借助网络传媒,炒作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内部政治事务,形成压倒性的网络舆情,进而掀起一系列的所谓“民主革命”,这些活动甚至推翻了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原有合法政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周边的国际环境并不太平,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当今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长期面对西方世界反华的国际斗争压力,必须重视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

  近年来,网络舆情中歪曲失真信息泛滥,给社会造成危害的例子太多了。2017年7月,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广州市公安局经过3个月的缜密侦查,挖出一个以“三打哈”网站为核心,形成“有偿删帖、发帖、灌水”中介模式产业链的特大“网络水军”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7名,涉及中国21个省份,涉案金额近400万元人民币。其中广州牵头打击的主链条目标对象24人全部落网。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认为:“在网络中有50%左右热贴是经过人为设计的。”由于网络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因而歪曲失真信息在网络中泛滥。在网络社区中,群体中人数众多,责任意识被分散,网民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位置及应承担的责任。由于害怕被孤立或被边缘化,网民的“英雄气概”也被大大激发,他们习惯对网络中某事件发表新奇且激进的言论,以求产生轰动效应,来提升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地位。从河北容城县“艾滋女”和279名“嫖客”案件看,网民和媒体都有可能以讹传讹,推波助澜,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群体极化所带来的危害。更加不能让人容忍的是境外不法分子恶意操纵网络舆情。发生在2009年7月5日的新疆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通过互联网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利用网络策划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6月26日,广东省韶关某玩具厂发生一起新疆籍员工与当地员工群殴事件,这一普通社会治安案件被境外“世维会”等东突组织所利用,他们先是把外媒报道的伊拉克一名17岁少女因违反教规被族人用石块砸死的视频,说成是“维吾尔女孩在广东韶关被汉人殴打致死”,经互联网在我国境内传播,然后据此发表疯狂煽动民族仇恨的言论,“世维会”不仅利用网络歪曲事实,还借机竭力污蔑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煽动不明真相的各族群众上街游行、示威,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与境内不法分子联系,并通过网络就行动作出指示,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2009年7月4日晚,境内部分网民开始在互联网上大量发帖,鼓动7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南门非法游行示威,响应和策应境外“三股势力”的活动。乌鲁木齐“7·5”事件,最终酿成一起造成197人死亡、1803人受伤、大量财产损失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敌人对我国的网络舆论战、渗透战已经打响!

  网络舆情治理不仅与虚拟社会的舆情疏导和管理直接相关,也和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环境优化,以及社会关系、社会结构调整相关。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舆情治理要平衡好网络开放与管理、自由与控制的关系;2、网络舆情治理要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

  国家的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领域的核心,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变得复杂化。许多涉及到社会民生、司法公正、官员腐败、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经过网络的发酵和放大,及其容易产生“滚雪球效应”,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被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所蛊惑,进而在网络上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这样偏激言论越扩越大,最后有可能失去控制,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安全。因此,互联网时代做好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国家政治安全措施,构建网络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屏障,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国家要树立网络边疆意识;2、优化网络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意见气候”;3、提高政府公信力,充分发挥政务机构的作用;4、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5、强化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社团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网络自律;6、支持或培养部分“意见领袖”,倡导理性声音;7、完善法治建设,建立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化机制。

  面对网络舆情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总体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和研究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特点,坚定信心,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合情、合理、合法地运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要具备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密切关注网络舆情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国际形势和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动态,冷静思考,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为制定直面世界、符合国情、于我有利的国家政治安全战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