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主持人:张星
内容摘要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农民队伍。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缺乏,在城市社会竞争中特别是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报酬的工作,在城市就业及融入城市的难度会逐渐加大。加上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期,农民工则出现由城市向乡村 (包括流出地的中小城镇) 回流。
近年来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升温。其中关于农民工的出路已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学界针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解决方案:城市融入还乡调适。从目前研究数量和主要视角上来说,前者占据了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主流,并且己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对农民工回流问题探讨却并不多见。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群体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才是亟待研究者解决的实际需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已经引发了大量的农村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并不总是从乡村向城市单向迁移并在城市定居的过程,许多流动人口(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也会向流出地(包括流出地的中小城镇)回流。他们的回流意味着农村地区居民中,最具活力、最有愿望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主体重新归来,他们返乡后不仅能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老弱病”留守的局面,使更多的农村家庭将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而且必然会发展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民主政治结构、文化生活结构等,农民工的回流必将成就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次整合。
当前,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作为人口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关系河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河南农民工回流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农民工回流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认识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并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措施,引导、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对于河南的改革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要点如下:
第一章引言。提出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回顾中外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阐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河南省区域概况和农村劳动力情况。介绍河南区域概况和农村劳动力情况。概括了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年龄普遍较轻、文化程度偏低、居住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缺失、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单调、子女就学难等。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困境主要包括自身因素、是组织因素、是体制的因素。
第三章新常态下河南农民工回流新趋势。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工回流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河南省农民工回流新趋势。
第四章河南省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介绍调研点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回流情况。文章反映了调研地农民工回流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户籍制度的因素、国家惠民政策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因素、金融危机的因素、农民工自身的因素等。
第五章结论和对策建议。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城乡发展面临的机遇,笔者从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推动城镇化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鼓励创业、发挥社会相关机构的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力求为政府有关部门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