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2018-06-20

课题主持人:刘 红

内容提要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为条件”。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就必定要发挥文化服务社会、领导社会风尚、培育公民道德、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推动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建设自我的文化传承体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继承前人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在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要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从理论上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上看,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的思想理论指南,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课题在系统梳理和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特征表现,呈现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背景进行阐述,有助于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文化的趋同化与多样化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日益频繁。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表现在: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西强我弱”的话语现状和文化境遇等等。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如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二部分,深刻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习近平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认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稳定前行的根基所在,它能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的营养,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2、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主导权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导向。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面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遭遇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为准则。3、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宣传工作的重心。网络文化使文化交流抛开空间的限制,更大的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这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习近平强调:“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部分,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是所有研究的前置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认定的基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特征表现为:1、世界观上的接续:物质第一性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价值观的论述充分表达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新认识。2、方法论上的延承:系统论与矛盾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思维方法上呈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延承和发展,其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广泛地运用了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论思维方法;二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3、精神旨趣的复归:人民群众作为第一性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无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旨趣,坚持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和服务对象的理论要旨。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