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06-20

课题主持人:熊元靖

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科学评价是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旨在通过研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增强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方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科学、有序地推进。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我国首创,并可望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发现,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方法,值得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时参考和借鉴。另外,国内相关部委和众多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试验、试点和探索等,已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的重要营养源。

本研究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阐释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由生态承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等5方面目标。

本研究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虽然非常丰富,但其中重要的内核依然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等,因此标识这些领域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也必将是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回顾国内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性较强的主要可以分为6个方面,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足迹方法、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的主要因素,即:生态承载基础、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社会和谐、生态制度保障。进而形成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5项原则,即: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生态文明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可避免会具有一定难度。尽管研究过程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但应用过程仍遇到了一些制约性问题,主要涉及理论、方法论、数据等方面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具体建议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强化相关理论研究、明确评价领导主体、创新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升指标数据支撑和保障能力。

在前面的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建议。一是重视科学评价的作用与地位。要认识到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复杂工作和长期进程的重要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科学有序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优化评价主体结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往往富有挑战性和争议性,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主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必须坚持科学、规范的基本路径和方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应交由第三方独立进行。三是明确评价客体。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主要瞄准各地区,将各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注意评价各部门、各系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进展。四是科学遴选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必须繁简适度、动态调整,力求科学规范严谨。分层把握和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应从生态承载(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五是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应寻求广泛认可,同时,评价结果须得到充分应用,得不到充分应用的评价,其价值将大打折扣,也极其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六是不断改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是一项持续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对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而认识的深化将直接导致评价重点等方面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变化,矛盾和问题变化必然导致评价指向的调整,目前所重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在不断调整,将直接导致评价方向、重点的调整。另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须平衡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与过程。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评价,而对建设结果的评价较少涉及。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发现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推出措施以促进各项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并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