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他性情淳笃,刻苦好学,初由郡功曹举为孝廉,再迁,任命为洨长,入京为太尉南阁祭酒。曾师从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学习古学,博通经籍,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评。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该书创稿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成书,历时22年,为其生平最精心用意之作。原书分为十四卷,又叙目一卷,共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均按540个部首排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文字学专著,也是为后代研究文字和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后世研究《说文解字》者,称其学为“许学”,因而享有“字圣”之誉。清段玉裁花费近三十年功夫撰写了《说文解字注》,也享有大名。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十卷和《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已佚。不过,从汉郑玄《驳五经异义》中,仍可窥到《五经异义》部分之观点。
说文解字叙
据中华书局汉许慎《说文解字》本
[解题]叙,同“序”,即叙言,文章的一种体裁,是对作品内容的介绍或评价。本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说文解字》进行了介绍:叙述古文字书契之源;叙述周朝以“六书”教“小学”;叙周末政乱,文字不得统一;叙秦始皇统一文字;叙述西汉文字学;叙述王莽时代重古文;叙述当时“俗儒鄙夫”误解文字的情况和原因;叙述《说文解字》的体例大要等。其中所阐明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势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弟一(节选)
据中华书局汉许慎《说文解字》本
[解题]下列内容为《说文解字》中的一部分。其字头字体,原本为小篆体。其所释例字是“始‘一’终‘亥’”,贯穿了“六书”的造字方法,而且是每一字,先释义,后解释字形。括号部首和省略号,为编者所加。
(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元:始也。从一,从兀。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丕:大也。从一,不声。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丄部)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
旁:溥也。从二,阙;方声。
丅:底也。指事。
(示部)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祜:上讳。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禧:礼吉也。从示喜声。
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眞声。
禄:福也。从示,录声。
禠:福也。从示,虒声。
祯:祥也。从示,贞声。
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
祉:福也。从示,止声。
福:祐也。从示,畐声。
祐:助也。从示,右声。
祺:吉也。从示,其声。
祗:敬也。从示,氐声。
禔:安福也。从示,是声。《易》曰:“禔既平。”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
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
秘:神也。从示,必声。
齋:戒,洁也。从示,齐省声。
禋: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从示,垔声。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
祡:烧祡燓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虞书》曰:“至于岱宗,祡。”
禷:以事类祭天神。从示,类声。
祪:祔、祪,祖也。从示,危声。
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从示,付声。
祖:始庙也。从示,且声。
……
祓:除恶祭也。从示,犮声。
祈:求福也。从示,斤声。
祷:告事求福也。从示,寿声。
禜:设绵蕝为营,以禳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荣省声。一曰禜、衞,使灾不生。《礼记》曰:“雩,禜。祭水旱。”
禳:磔禳祀,除疠殃也。古者燧人禜子所造。从示,襄声。
襘:会福祭也。从示,从会,会亦声。《周礼》曰:“禬之祝号。”
禅:祭天也。从示,单声。
禦:祀也。从示,御声。
……
祧:迁庙也。从示,兆声。
祆:胡神也。从示,天声。
祚:福也。从示,乍声。
(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
(王部)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闰:馀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玉部)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
璙:玉也。从玉,尞声。
瓘:玉也。从玉,雚声。《春秋传》曰:“瓘斚。”
璥:玉也。从玉,敬声。
琠:玉也。从玉,典声。
……
珣:医无闾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从玉旬声。一曰器,读若宣。
璐:玉也。从玉,路声。
瓒: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
瑛:玉光也。从玉,英声。
璑:三采玉也。从玉,無声。
珛:朽玉也。从玉,有声。读若畜牧之畜。
璿:美玉也。从玉,睿声。《春秋传》曰:“璿弁玉缨。”
球:玉声也。从玉,求声。
琳:美玉也。从玉,林声。
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
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
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从玉,睘声。
璜:半璧也。从玉,黄声。
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
琥: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
珑: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
琬:圭有琬者。从玉,宛声。
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
琰: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
玠:大圭也。从玉,介声。《周书》曰:“称奉介圭。”
玚: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从玉,昜声。
瓛:桓圭。公所执。从玉,献声。
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从玉,廷声。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犂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
璬:玉佩。从玉,敫声。
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
玦:玉佩也。从玉,夬声。
瑞:以玉为信也。从玉、耑。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
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诗》曰:“玉之瑱兮。”
琫: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从玉,奉声。
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从玉,必声。
璏:剑鼻玉也。从玉,彘声。
瑵:车盖玉瑵。从玉,蚤声。
瑑:圭璧上起兆瑑也。从玉,篆省声。《周礼》曰:“瑑圭璧。”
……
珈:妇人首饰。从玉,加声。《诗》曰:“副筓六珈。”
璩:环属。从玉,豦声。见《山海经》。
琖: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斚,周曰爵。从玉戋声。或从皿。
琛:宝也。从玉,深省声。
璫:华饰也。从玉,当声。
琲:珠五百枚也。从玉,非声。
珂:玉也。从玉,可声。
玘:玉也。从玉,己声。
珝:玉也。从玉,羽声。
璀:璀璨,玉光也。从玉,崔声。
璨:玉光也。从玉,粲声。
琡:玉也。从玉,叔声。
瑄:璧六寸也。从玉,宣声。
珙:玉也。从玉,共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