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少好学,初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后又拜太傅胡广为师,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闻蔡邕善于鼓琴,于是告诉天子,勅陈留太守督促安排他到宫中弹奏,不得已,他行到偃师称病而归。在家闲居玩赏古籍,不交当世,作《释诲》以戒厉。汉灵帝建宁三年(170)被推举到司徒桥玄府任职。桥玄非常敬重他,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蔡邕以经籍文字多谬、俗儒穿凿和疑误后学为由,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实为“七经”)文字,汉灵帝许之,他便书丹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一时学习者颇众。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忤逆中常侍曹节遭到诬陷,被流放朔方(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北)。遇赦后,畏宦官陷害,远迹吴中十二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又转侍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继而,封为高阳乡侯。董卓被诛后,他被司徒王允所捕,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死于狱中。后王允后悔想要释放他,为时已晚。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叹惜。
蔡邕博学好著述,能画工书,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独步古今。他的书法理论著作《笔论》《九势》对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他所著的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叙乐》《篆势》、祝文、章表、书记等一百多篇。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汉蔡邕集》。也有《蔡中郎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