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许嘉璐、李学勤、李伯谦、刘庆柱先生作主题演讲。来自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研讨,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进行国家级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需要构建民族力量整合的体系,需要构建整个民族的公认标识和符号。黄帝是中国人世代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共祖、血脉之根、精神之魂。根与魂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来看,华夏文明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黄帝的敬重和崇拜从没有断。
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脉,对于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代中国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三、祭拜黄帝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国家祭拜即祭拜国家。祭拜黄帝不仅是血缘关系,也是地缘关系。中国的国家形成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是最早的国家领导人,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中国的根,祭拜黄帝,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是解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问题的需要。举行国家祭拜要从国家缔造者和文明时代缔造者的代表性人物黄帝开始。从历史来看,对黄帝的祭拜一直没有断,至少历代帝王庙从建立一直到清代这个阶段都是国家祭祀,国家层面的祭拜。通过祭拜黄帝,可以把古今打通,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古代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把中国的光明未来建立在灿烂的历史基础之上。
四、当年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标志着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21世纪之初,继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成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追寻中华上古文明,五帝时代已经走进我们的视野,正在重建中华上古文明的历史。
五、河南地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文献与考古充分表明,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新郑黄帝故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新郑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印证了黄帝故里的历史渊源。“三月三,拜轩辕”,这一悠远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新郑拜祖,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文物考古,都有充分的支持。
六、进入新世纪,河南省政府、省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着眼于国家文化建设,同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等连续成功举办10届拜祖大典和9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海内外炎黄儿女的大团结,凝神聚气,有效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典已经具备了代表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良好组织架构基础。在新郑祭拜黄帝,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而且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⒈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省部级主办升格为国家祭拜,明确每年的“三月三”为国家公拜轩辕黄帝日。⒉站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高度,把新郑黄帝故里规划建设列入国家文化建设工程,使其成为全球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⒊河南省、郑州市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承办国家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专家们希望以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为平台,进一步加强黄帝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具茨山岩画考古研究为重点,进一步做好文物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拜祭礼仪,普及推广黄帝文化,把相关工作做好。
会议认为,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勇挑重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省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等河南省、郑州市领导。
把拜祭黄帝 上升为国家级拜祭
许嘉璐
我发言的核心是“建议”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整个的态势已经不同于几年前,当今文化建设态势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所缺有三项:一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如果有顶层设计的文化引导,发展情形会很不一样。现在,各地的发展多少带有自发性。二是缺乏民族力量整合的体系。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2000多个市和县,缺乏让人能够感觉到的构成力量整合的体系。这种整合体系的前提是保护个性,但是如何相互配合,需要一个整合体系的建构。三是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个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标记或符号。在当今中国,在我们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候,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因此,我今年4月20日在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发言中,主要谈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第一,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显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需要。第二,祭祀的很多标记性符号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麦加、耶路撒冷,而中华民族的特点,即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人不是神。第三,通过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和时代精神,不是简单克隆复制古代,不是要回到过去。
二、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可能性。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主办能不能被接受,我认为有可能性。第一,不管是帝制时代,还是共和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拜祭黄帝没有终止过,拜祭黄帝有延续不断的历史传统。第二,遇到了一个全国都在思考中华文化今后如何建设发展的时机。第三,经过多年的坚持,特别是近十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形成了由河南省和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携手共办的组织格局,已经具备了代表海内外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举办大典的良好组织架构基础。第四,世界各国都有一种国家级信仰的仪式。即便是美国这个有多元民族、多元信仰的国家,在总统宣誓就职时也要举行面对《圣经》的宣誓仪式。
三、如何拜祭。要处理好和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我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梳理。第一,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因此我建议,黄帝拜祭既要有国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例如旅外华侨可以在家举行家族祭祀等等。第二,为了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我提出了3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拜祭,当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拜祭先烈虽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国拜国祭。第三,和随州炎帝故里要协调,处理好关系。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
现在的确到了国家做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顶层设计的时候了,也到了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各种文化如何携手共进、彼此支持,也就是整合各种体系的时候了,也到了中华民族需要有标记和符号的时候了。黄帝故里景区正在做规划,“黄帝故里景区”的“景”字最好改为“园”字,“景区”容易让人想到是卖票、挣钱的地方,其实这里主要是传播黄帝文化,让人受感染,激发民族情感的地方。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层面举办的建议由专家学者研讨后提出来比较好,如果大家觉得合适,咱们就共同发出一个声音。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许嘉璐)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李学勤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主办的建议是非常有希望实施的,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为什么说是“实至名归”呢?因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举办很长一段时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具备几个特点:
第一,在新郑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是有充分的历史支持,不是空说的。从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传统、民间传说来看,都有充分的支持。常常有人问我黄帝跟新郑的关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至少从西晋时期皇甫谧讲“有熊,今河南新郑也”就开始了。如果把黄帝时代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代表性符号的话,那么在新郑这个地方拜黄帝更是当之无愧的。不管是从传世文献还是考古文物来说,都有充分的支持。
第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有了足够的组织经验。大典已经做了十年,从各方面来讲,组织大典都具备了充分经验,而且规模越做越大,参加的海内外华人越来越有代表性,拜祖大典越来越有普及意义。在新郑拜祖更是当之无愧。
第三,对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第四,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有了成熟完整可行的实施方案。
以上几点合在一起,就可以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层面主办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祭拜黄帝要达成共识
李伯谦
李学勤先生用了8个字来讲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层面主办,我想用4个字:“历史必然”。我认为,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主办是历史必然,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看,历史上每发生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都会出现一个伟大人物。黄帝生活的时代是距今4500年前后或者4300年前后,这个时代正是中国从基本平等的原始社会向等级社会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就是黄帝;王国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尧、舜、禹;帝国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秦始皇;推翻封建王朝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新中国是毛泽东。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会出现一个代表人物,这是历史的必然。黄帝为什么会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并且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正如司马迁所写,第一是黄帝打败了炎帝、诛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第二是黄帝时期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第三是发展了农业;第四是发明了文字,改变了过去的结绳记事;第五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建立了较大的古国。正是因为这些功绩涉及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初具雏形的国家制度等,所以他才成为一代伟人。
第二,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来看,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华夏文明一直到现在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重视血缘关系、重视祖先崇拜。朝代换来换去,但是黄帝作为我们的人文共祖一直流传下来,中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黄帝的敬重和崇拜没有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祖先崇拜。
第三,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是从古代每一个阶段不断融合,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么来的。甚至原来不是属于华夏族的人,到后来也祭拜黄帝。比如匈奴,过去还和华夏族打仗,后来也祭拜黄帝,说自己是黄帝之后。再比如鲜卑族,也说自己是黄帝之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力量超过了其他的力量,尽管最初可能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看重的是文化。最典型的是到了清代,其帝王庙共供奉历代188位帝王,黄帝在里头,少数民族的皇帝也在拜轩辕黄帝。这可不得了!本来我们都不是一个民族啊!但是,中华民族就是这么形成的,民族之间已经没有界线了,文化的合力、凝聚力越来越强。所以,黄帝成了中华大家庭的“人文共祖”,我要强调“人文”,是“共祖”,不能特别强调黄帝是汉族的黄帝,因为历史在发展,最初可能就是一个族的黄帝,慢慢其他族也很信奉他,也很尊敬他,从文化层面来讲黄帝历史地成为中华所有民族的“人文共祖”,他从华夏文化、汉文化等文化概念中跳了出来,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祖。帝王庙最早拜的都是黄帝,之后祭拜黄帝历代不衰,一直流传下来,它确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发展到今天,国家拜祭黄帝也是必然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性符号不行,因为其他的东西说多了记不住,符号容易记,符号一看就记清楚了。所以无论从历史来看、从现实来看,还是从将来发展来看,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民族符号推出来,那就是黄帝。
如何处理和祭拜炎帝、祭拜其他先人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在拜黄帝方面能够达成共识,这非常重要,我非常支持、非常同意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层面举办,而且我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北京大学教授、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李伯谦)
国祭也是祭国
刘庆柱
黄帝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时期,我觉得之所以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祭是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对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提出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祭拜具有必要性,也是时代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刚才提到帝王庙,帝王庙最早是唐玄宗时期建的,在此之前是到墓地祭拜,后来的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到了朱元璋时,在南京城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祭了18个不同朝代的帝王。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在西城区建了一个帝王庙,帝王庙祭祀到了清代达到188位帝王。庙里的帝王是从哪位开始的?作为“帝王”自然可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这个不用争论,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我们现在祭祖的理由既是对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的国家需要。国家为什么需要?我认为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国家的认同问题、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现在出现的******、******、******等就是对国家的不认同、对中华民族的不认同,当然“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两个词都是现代词,但是它不是民族学的概念,它是国族。就跟现在说汉族一样,汉族不具有民族的概念,实际是沿袭了过去的汉人,汉人是当时那个朝代的中国人,唐人就是唐代的中国人,后来在某个层面约定俗成了叫“汉人”。因此,对黄帝的祭祀不是汉人祭祀,也不是祭汉族,黄帝是最早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因为最早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最后汇总成一个既有血缘又跨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是这个群体形成的最早的国家。解决中国国家凝聚力、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需要有根文化,虽然文化多元是个客观事实,但是“满天星斗”不等于每个星斗的吸引力是一样的,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更不是地球围着月亮转,只能是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历史上同一时代各种各样的考古学文化对历史发展“权重”是各不相同的。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这个中国的根。
奴隶社会相对原始社会是个进步,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相对奴隶社会也是个进步,它的进步在于我们现在多民族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与壮大。现在世界是什么形势?个别超级大国希望其他国家分裂,分裂越多、越小,其超级大国地位越巩固,加之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鼓吹“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致使不少国家被分裂,因此国家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像中华民族、像中国这样悠久历史的国家怎么应对它?我觉得祭拜黄帝,实际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从这点来说是时代要求的必然。
我们要有个物化载体,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我建议用黄帝把我们连起来,我们要从文化上、历史上谈中华民族的认同性,谈国家的认同性。祭黄帝不是单单血缘上找祖宗,为什么叫黄帝?“帝”的前提是他必须是国家政治领导人。因此,许嘉璐先生说的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所谓“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中国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中”,都立在哪里,就立在中原了,最后国家也叫“中”,这时中国的国家是指天下,要东西南北中,因此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我后来注意了各种文化,没有哪个文化叫“中”,只有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原”,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现在从明清往上推,推到夏、商就到了现在的郑州一带,夏、商再往上推就推到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再找根,就推到裴李岗文化,又找到新郑这来了,再往上推,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这非常重要,说明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当然,我不排斥其他的祭祖活动,我也参加过祭拜炎帝、伏羲。但是,我们举行国家祭拜要从文明时代的黄帝开始。
我们现在对过去封建东西的批判是对的,但是要继承优秀的文化,比如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同。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虽然也可能有磕头烧香,我们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的先人从对黄帝的陵墓祭祀到帝王庙中祭祀,再到近现代的清明节对黄帝祭祖,这个历史传统要继承与发展,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
祭祀就是让后代人怀念,就是历史传承,现在就是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刚才谈到帝王庙,我觉得帝王庙就是历史上的国家博物馆,为什么历史博物馆有资格在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相对,这就是新时代的“左祖右社”,我觉得中原文化就是以那里为都城的不同王朝时期的国家文化,中原地区产生了国家最早的政治领袖黄帝,对国家最早的政治领袖、民族祖先进行国祭,对国家有好处,对增加民族凝聚力,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有好处。我建议先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国家拜祭,只有黄帝才是建立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政治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国父”,而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国父”,因此,我们要对黄帝进行“国祭”。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 刘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