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原学的研究旨趣

河南社会科学  尹全海2022-01-26

  中原学,自2016年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庚香主席首度提出,业经学界同人共同努力,今已大见成效;作为参与其中之一员,不仅乐见其成,更感欢欣鼓舞。然学术发展大抵“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后续建设有赖吾辈永续努力,日有精进,发扬光大。鉴于一学科之成立,当有明确的学科性质与问题意识,独特而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理论。借参加“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理论研讨会”之机,从中原学的性质、问题意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大家关心的话题,谈谈中原学的研究旨趣。

  一、中原学之性质

  对于中原学之学科概念及其含义,学界基本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中原学学科概念于2016年正式提出,亦无异议。但中原学从提出、发展到初见成效的内在动力,同样是中原学学科建设进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不然中原学之学科性质将存在动摇、模糊、边界不清之虞。如同敦煌学是1930年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首次提出,但敦煌学的起始则是1909年敦煌文书的发现。中原学之缘起及内在动力,既非“由新发现而成就的新学问”,如近世之敦煌学、甲骨学、徽学等,亦非因其首创者所居之地地名或水名命名之学,如宋代理学之濂学、关学、洛学、涑学、蜀学等,而是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化的成果。因此,中原学的性质是学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问,也不是学术共同体意义上的学派。

  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化,就是将中原历史文化传统转化为中原学,中原学是中原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从中原文化到中原学,看似非常相似的概念,其实学术意义差别很大。比如中原文化的时空内涵,学界或以现今河南省行政区域,或以中原经济区的区域范围界定其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均以新中国成立为下限。而中原学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时间范围涵括“自古及今”,类似于中国传统史学之“通史家风”,从远古至当下;空间范围则是把中原作为一个区域而不是地方,一个被后人发现的有特殊意义的区域。中原学把中原文化作为学科化之传统资源,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内,开展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中原文化传统的当代复兴。

  二、中原学之问题意识

  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地方文化研究、区域文化研究等命名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学”,争奇斗艳,各美其美;河南境内已有黄河学、炎黄学、河洛学(洛阳学)、开封学(新宋学)等。那么,中原学与上述诸学有何不同以及为什么要建设中原学,也是中原学建设者须向学界表明的问题,即中原学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揆诸中国学术发展,自古以求真、致用为大端,但往往有所偏废,如乾嘉学术为求真而排斥致用,康有为为维新变法而放弃求真,均不可取也。求真者亦有两途,如汉儒专言训诂,宋儒专言义理,于是被演绎为考据、辞章、义理、经济四途。中原学在研究旨趣上以求真达致用,既非义理之学,亦非考据之学,而是致用之学。

  中原学的致用旨趣,核心就是以学科建设实现中原历史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表现在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在观念层面上,中原文化传统往往从地理、政治、文化三个层面界定“中原”的空间意义,以至于形成中原与边疆、中心与外围、内地与沿海等二元对立性概念。其实,中原还是中华姓氏之根、中华文明之源、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蕴含空间意义还有时间意义;二元对立的概念就是在时间演变中形成的。最具注释意义的是梁启超关于“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论述逻辑。同样,中原不仅是中国之中原,也是世界之中原。中原学主张在时间中理解空间,对中原的空间意义作动态性解释,强调中原在时间上的绝对性和空间上的相对性,以及中原作为一个空间的结构过程。中原学以时间优势代替空间局限的创新观念,将成为内陆地区制定对外开放战略的逻辑起点。

  在理论层面主要是见之于行动,“将施有政”。中原学可在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所设计的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塑造中原人文精神等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可以通过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等,“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通过“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亦可在201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等战略定位的具体实施方面有所作为。比如依托新郑黄帝故里、淮阳太昊陵、内黄颛顼帝喾陵、商丘燧皇陵、桐柏盘古之乡、泌阳盘古圣地、西华女娲城等文化遗迹,建设人文始祖拜谒地,形成“河洛是故乡”“寻根到中原”的文化认同,具体实施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工程。

  三、中原学之研究内容

  地方之学,因“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真”二便,言一方之全史,亦因其以“观风问俗”为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往往停留在地方性话题。中原学不是中原地方之学,而是中原区域之学,以中原区域为研究对象。作为区域的中原,与中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与作为地方之中原区别在于,区域中原可以超越国家界限,可视为全球视野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于是,作为区域之学的中原学,研究内容可以是国家层面的话题,也可以是世界性话题。

  中原区域之学,从中原区域出发,发现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比如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内陆诸省和沿海各省遇到的发展问题各不相同,内陆省份中河南遇到的问题与陕西、山西等省遇到的发展问题又不同,中原学的研究内容是从中原作为一个区域遇到的问题出发,研究其在中原、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比如21世纪的中原学界先后提出黄河学、炎黄学、中原学、河洛学这一文化现象,本身就可以作为中原学研究内容;若能够超越中原区域,而是在全国范围甚至在世界范围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探讨,自然会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全国范围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以此为研究内容探讨21世纪中国区域学或地方学的生成机理,便是从中原出发探讨全国性话题。

  中原学从中原区域出发,发现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方面可以避免把中原学描述为全国层面学术研究的地方版,模糊整体和局部的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突显中原学独特而具体的研究对象,用以区别其他区域学或地方学。由于中原学尚处于建设之中,研究领域又关注当下,中原学的研究内容可能会因时而动。根据我的理解,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中原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概念、学科功能、研究方法、学术史等,类似于“绪论”。第二,中原区域的结构过程。用于界定中原学的区域性而非地方性,据此发现并确定中原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区域的中原,是由中原人的禀赋界定的中原,而不是由地理范围或行政范围界定的中原。第三,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中原学的学术资源,也是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化的基础与起点。第四,中原人文精神。主要从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两个方面提炼中原人文精神的载体和谱系。第五,中原经济区。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中原经济区,是从经济战略角度界定中原作为一个区域的官方行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一个区域战略,当纳入中原学的研究范围。第六,中原学人、中原学案,按照中原学的学脉与宗旨,自宋代的洛学,至当下中原学,其中包括学人、著述及其学术思想。

  四、中原学之研究方法

  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一样,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本条件。中原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属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所谓新兴,系因其诞生于21世纪初,或者说正名于21世纪初;所谓交叉,系因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对象(客体)并非单一学科,而是个学科群。举凡中原历史、中原文化、中原人物、中原经济与社会、中原风俗与艺术等,均可纳入中原学学科范围,成为实现中原历史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视角。中原学研究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研究方法选择的多学科性,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交叉学科研究法。但依据上述中原学研究内容,其学科分类基本上以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与新文科涵盖的学科领域基本一致,而且交叉学科研究法本质上就是突破或弱化学科界限,与新文科追求的目标和途径也是一致的。因此,中原学的研究方法,且称之为新文科研究法。

      (本文作者为尹全海,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文章原载于《河南社会科学》( 2021年12月 第29卷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