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冯友兰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

《中原智库》(2020)  王廷信2021-01-20

冯友兰是从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走出去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和新儒学家。冯友兰先生阐释今古、学贯中西,是20世纪以来享誉中外的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创立了一部崭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体系,奠定了冯友兰先生著名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地位,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等诸多学科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冯友兰先生一生从事哲学学术创作围绕着一个不变的根本宗旨——“旧邦新命”,充分体现了冯友兰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  

“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在中国家国是一体的,家是国的载体,国是家的延伸,国家的概念是对家国一体的高度概括。冯友兰先生提出“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也是他自己一生学术创作的座右铭,更是他把学术精神和家国情怀相结合的生动写照。其中“旧邦新命”源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国家革新。而冯友兰先生对“旧邦新命”的阐释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在这里,“旧邦新命”既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又是冯友兰先生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特征提炼出来的哲学概念。冯友兰先生正是以“旧邦新命”为根本宗旨,把他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连为一体,誓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冯友兰先生对“旧邦新命”的阐释和践行,既体现了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伟大哲学家,又体现了冯友兰先生一生从事哲学创作、追求哲学真理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冯友兰先生围绕“旧邦新命”所表现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在他一生所进行的学术活动和哲学创作之中。  

其一,冯友兰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家国情怀,积极开启其学术创作的新纪元。188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唐河县祁仪镇一个耕读之家,他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完成了对中华经典的学习和背诵。他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起就开始攻读中国哲学,并于1919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为冯友兰此后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中华经典文化基础。1919年至1926年,是冯友兰进行学术活动的初期阶段。冯友兰留学美国期间,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对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十分关切,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中国为何无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结果之解释》,回国后在河南大学又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修改充实,完成了其学术代表作《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中国要改变贫穷和落后的状况、要实现科学发展,出路就在于打破中西方文化的界限,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共相,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冯友兰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为其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奠定了良好的开局,是冯友兰进行哲学学术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其二,冯友兰怀着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无限热爱的情怀,创作了第一部完整中国哲学史。1927年至1935年间,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有哲学,中国人对中国哲学也缺乏正确认识,胡适发表的《中国哲学史》也不完整、不准确。此时,冯友兰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他一边讲授中国哲学史,一边结合中国的现实,以他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为基础,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并于1934年编辑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这部中国哲学史从孔子、老子讲起,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有了开创性的新见解,把过去从三皇五帝讲起的漫无边际的中国哲学史拉回现实,对中国哲学史学科作出了重大贡献。冯友兰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和儒学文化发展史,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是冯友兰成为著名哲学史家的奠基之作,也是冯友兰进行哲学学术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其三,冯友兰怀着抗战必胜、中华复兴的信念,创作了新理学哲学体系。1936年至1945年正是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冯友兰怀着“抗战必胜、中华复兴”的信念,坚持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哲学,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等哲学著作。所谓“贞元”,意味着抗战的冬天即将过去,抗战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冯友兰认为,六本书实际是一部书,其主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对于用中华民族哲学智慧,造就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充满信心。冯友兰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他在《新事论》中所讲:“真正的中国人已造成过去的伟大底中国。这些中国人将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任何一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六本书构成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体系,是冯友兰成为著名哲学家的代表性哲学著作,也是冯友兰进行哲学学术创作的第三个里程碑。  

其四,冯友兰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完善《中国哲学史》的终生夙愿,续写了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1949年至1990年,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从清华大学调入北京大学执教,他为了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为新中国重新写一本中国哲学史。从此开始,冯友兰耗费40年心血,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完成了七卷150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实现了他后半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夙愿。与以往的中国哲学史不同的是新编中国哲学史的过程是冯友兰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吸收他所创建的新理学体系而完成的一部中国哲学史,从而实现了冯友兰的学术转型与发展。特别是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文化有高度的评价。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至,心向往之”,充分表达了冯友兰终生不渝的中华儒家情怀,他的中国哲学继承儒家学脉,进而把中华儒学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通晓今古、学贯中西,从传统儒学到新实在论,从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一个伟大学者不断追求学术创新和发展的精神。这种终生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永不停息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冯友兰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冯友兰进行学术创作的过程,大部分时间是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时,冯友兰怀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寻求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热切期盼完成了哲学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使“旧邦新命”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创新意涵。所以,冯友兰哲学学术精神,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纪念和研究冯友兰学术精神,就要把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冯友兰故里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冯友兰少小离家,但他的故乡情怀一直没有中断,他时刻挂念着故乡,为故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唐河县早已把冯友兰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把冯友兰学术精神融入本县的经济文化建设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在唐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祁仪镇党委、政府大力加强冯友兰故里建设,以纪念冯友兰为主导,以建设冯友兰故里为主线,以建成冯友兰文化特色小镇为目标,已经建成了冯友兰大道、冯友兰文化园,竖立了冯友兰铜像,命名了冯友兰初级中学,设立了冯友兰教育基金等,打造冯友兰文化特色小镇工程正在紧张而有序进行中。当前,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故乡人民正在加快故里建设,以实际行动纪念冯友兰,传承冯友兰学术精神和家国情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国家富强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长,原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