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周易》与中原学: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中原智库》(2020)  范毓周2021-01-20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在儒家学说中一直被奉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其理念与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3000多年来的知识阶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直至今日仍然具有无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  

不仅如此,早在17世纪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很快就认识到《周易》的无穷智慧和认知价值。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曾德昭、卫匡国等人先后开始研究《周易》,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则将《周易》译为拉丁文,《周易》遂被介绍和传播到西方世界,很快就在欧洲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随后西方汉学家纷纷加入译介与研究工作,先后被翻译为英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种,其传播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到20世纪已经形成高潮。据海克里等人在2002年编辑出版的《〈易经〉文献书目提要》不完全统计中,西方先后出版和发表《周易》有502部译本、研究专著、学位论文以及486篇研究论文、评论和书评。目前研究与传播《周易》的风潮在世界范围内正方兴未艾,成为国际学术领域里的一门显学。为什么《周易》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至少有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从哲学上看,《周易》通过符号化的爻象、卦象转化的推衍,以阴阳对立与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把简单的符号系统延伸到复杂的认识空间,并借助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套数、理解析体系,从而完成一套既能运用可见的类比性思维工具认识世界的现象,又能通过符号体系中的相关性推演与系统性辨析合理认识世界的复杂变化动态本质的哲学认识体系。就理论构架而言,是宏观的混沌与细节上的分形的完美组合,是以简单认识工具经过无限复杂性延伸达到认识世界终极的理论创造,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  

其次,从文化影响角度看,《周易》是一部“入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由卜筮记录演化成为中国最早哲学认识体系的经典,是中国先民对自然、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对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渊源,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周易》通过自身学术化的演进与社会化的普及,已经渗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理念系统与思维模式,无论在哲学、伦理,还是在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构成了最具影响力的底层理论结构,其理论价值是任何文化典籍所无可比拟的。故而《周易》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圣典”,是一套完善的认识体系,是先民通过自然与社会观察、感悟,把充满不确定性的卜筮方式及其记录用符号化的抽绎方法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周易》作为符号化的认识工具,实际上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哲学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正是《周易》的符号化工具启发了莱布尼茨创造了二进位制的数学体系,构成现代信息数据化的重要基础,无论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是基于二进位制构成的数据体系,甚至连当代生命科学的基础性发现DNA组合也与《周易》的六十四卦象符号暗合,这无疑说明当代的科学技术构成基础与《周易》的符号化认知体系是基本一致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周易》即使在当代一样具有其他哲学认识理论无可比拟的认知价值。  

从已有的文献记载和历年商周考古获得的数字卦象遗物来看,《周易》发端与酝酿形成以及后来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地处中国中心腹地,是中国境内各种文明源头文化区系的交汇区,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中华文明的酝酿与形成的主导与核心。实际上,自夏代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历代王朝大多建都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当然也主要以中原为其发展基地。前已述及《周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在这一背景下,中原地区无可争议地成为历代学术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就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集中代表,中原学术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枢纽与原动力。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与科技力量面前,国人失去自信,中国传统学术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批判,中原地区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重新振作,中国学术文化逐渐恢复自信,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建设重新获得振兴契机,开始在各个领域重新出现再创辉煌的局面。  

前些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并在文化层面提出中原地区应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定位,笔者曾受邀出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座谈会,提出以学术建设引领文化建设,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全面建设的意见。会后又与河南地方有关领导协商,发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工程”,以学术文化带动工程建设,并与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有关领导协商建立以“豫学”为学派标志的中原学,为此还受聘担任华夏文化促进会组建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院院长。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推动河南的学术发展路径,曾先后推动和指导在郑州大学建立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在受聘担任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后帮助黄河文明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和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作科研顶层设计,同时受聘担任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后帮助组建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并进行科研指导,究其目的均是想通过学术文化的建设促成中原学的基础,借以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最近,作为河南籍的学者,笔者十分欣喜地得知,河南省社科联李庚香主席提出学术建设要以建设中原学为其目标。实际上,中原学对于今天河南的学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促进作用。笔者十分赞同这一学术建设目标的确立,并希望对这一学术建设尽一份力。  

笔者认为,河南的中原学建设首先要以弘扬《周易》传统学术创新发展为引领,将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统一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定位上,以中原经济区发展为服务对象,建立全国首个地域学术综合力量,集合“豫学”学派,创立全国首个地域学术体系中原学,以展现河南的传承创新能力。  

《周易》在中原学的学术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的《周易》研究和相关学术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安阳既是商代数字卦象遗物的发现地,又是文献所记“文王演易”的《周易》发源地。作为“易学之都”应是《周易》学术的发祥地。安阳应当发挥历史文化和学术渊源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扩大《周易》研究,深入挖掘《周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进一步完善“世界易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时加快“世界周易文化典藏馆”的筹备与建设,完善“易藏工程”的数据化建设,通过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把“中心”和“典藏馆”建设成国际易学学术研究基地与交流中心。同时以此为契机,举办“国际周易文化艺术节”,以《周易》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还应当创办以“易医”为主体的“中医养生医疗保健中心”,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依托创建“周易文化学院”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另外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和“中原文化走出去”东风,发挥“易都”文化优势,组织“周易文化国际巡展”和“周易文化国际论坛”,促进汤阴以“周易文化发祥地”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争取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扩大“易都”的国际影响。安阳的《周易》文化还可以构成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展以《周易》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旅游。  

总之,我们对安阳的“易都”地位和特有的《周易》文化优势倍加珍惜,使之成为打造中原学的领头羊,加快《周易》文化的各项建设,促成以《周易》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中原学的学术建设,把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建成一个以学术文化为引领的全面发展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