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出自中原,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习近平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大象传》。《周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一部阐述发展与变革规律的智慧宝典,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学,实现河南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原崛起,必须探索中原发展哲学,构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脉、中原气魄的中原学。其中《周易》与《道德经》值得高度关注。
就形式而言,《周易》是周代卜筮之书。《周易》的作者是谁?传说上古有三本卜筮书:一曰《连山》,为炎帝(神农)所作,炎帝为列山氏,亦称连山氏,故名。二曰《归藏》,为黄帝所作,黄帝为轩辕氏,亦称归藏氏,故名。三曰《周易》,为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于羑里时所作,周指周代,一说周指普遍之义,易指变化,周易也就是普天下变化之规律。这样看来,《连山》《归藏》在前,《周易》在后,《周易》是吸取了前二者的成果的,故《周易》出而《连山》《归藏》亡,如同后世司马迁《太史公书》出而诸多史记亡。还有一种更普遍的传说,不承认《连山》《归藏》的存在,认为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重卦(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孔子作十翼(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周易》是三个圣人前后接力完成的,故称“《易》更三圣”。伏羲是比炎帝、黄帝更早的中华民族始祖,所谓“三皇”一般就是指此三人,传说中伏羲为人首蛇身,娶妹妹女娲为妻而创造人类。本来我们应以伏羲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但人首蛇身毕竟不雅,抟泥为人也涉怪诞,儒家讥之为“怪力乱神”,娶妹妹为妻较之西方的亚当夏娃更违背儒家的人伦纲常,于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后伏羲就从人文始祖淡出而被炎黄二帝所取代。直至今日,“中国历史纪元表”华夏第一先祖也只列黄帝而不见伏羲。
关于《周易》在六经的地位,汉代以来的今、古文经学的排列顺序不同。今、古文经学都认为六经为孔子所整理,但六经的排列顺序却各有所本。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偏重于考证训诂古书字句的解释。因此,古文经学排列六经以出现与记录的时代先后为顺序,易(伏羲)、书(始于尧舜)、诗(先周、西周、春秋)、礼(即《仪礼》,记西周礼仪制度)、乐(已佚)、春秋,以《周易》“冠群经之首”,这就是古文经学的观点。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偏重于六经为阐发微言大义之书,理解政治要由浅入深,因此六经顺序按程度深浅排列:诗、书、礼、乐、易、春秋(认为春秋讲微言大义最深,比易更难理解)。这一顺序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周易》内容本也有今、古文之分,但秦时卜筮之书未焚,故无大差异。所以在今、古文经学中,《周易》有排序之异,而无内容之别。
《周易》虽为卜筮之书,与后世的算命却有本质区别,其建立在古人对宇宙万物阴阳、刚柔、动静相冲相济的辩证认识基础上,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卜筮形式的哲学著作。既是哲学,就不仅有卦形卦象,更要有解说卦形卦象的义理,这就是传说为周文王所作的卦辞、爻辞和孔子所作的更为深入的十翼。
《周易》将万物源流简化为阳爻、阴爻两个符号,并由此组合演绎出八卦、六十四卦的无穷变化,反映了华夏先人对世界与宇宙的认识,对后世的哲学与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作《道德经》,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受到了易经哲学的影响,以阳为一、为有,以阴为零、为无,以阴柔为上、为万物之母,以阳刚为下、为万物之形。可见老子的思维与《周易》以乾卦为首不同,而更接近于《归藏》,以坤卦为首,这就颠覆了《周易》的阳吉阴凶概念。从《周易》到春秋时老子的《道德经》,再到战国时邹衍的五行学说,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辩证思维的理念,因此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辩证法思想。可以说,中国人的辩证法思想是由《周易》开创的。
上古的占卜,将万物分为阴阳是有道理的,但将自然界的阴阳与人类社会的吉凶简单挂钩是没有道理的。《周易》继承了占卜理念,同时进一步提出吉中有凶、凶中有吉的思想是一大进步。《道德经》进一步颠覆了阳吉阴凶的理念,提出阴为母、阳为形,阴柔胜于阳刚、无胜于有的理念又是一大进步。邹衍的五行学说再进一步将阴阳学说物质化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又有了一点唯物主义的味道,但他的“五德终始说”则是荒诞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老是不甘心于只研究天地自然,一发现某些自然规律,总是急匆匆地想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挂钩,与帝王统治术挂钩,“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以此作为晋升的阶梯,但一挂就错,从辩证法滑向机械论,几乎没有例外。差不多与邹衍同时,两个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和惠施提出“白马非马”“离坚白”论,惠施提出“合同异”论、名实论,他们都是站在《周易》开创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的形而上学。可惜随着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代的儒学一统,思想自由被禁锢了,易学就开始流向谶纬之学。一直到魏晋时期,才使易学从卜筮又重回哲学,出现了短暂的玄学盛世。
18世纪末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位制,成为后世电子计算机运行的原理,他给中国皇帝康熙的信中,就明确表明二进位制是受到了《周易》的启发。以阳爻为1、阴爻为0,就可以将八卦、六十四卦都用二进位制写出来。二进位制是人类计数法的最低进位制,当代电子计算机大都采用二进位制,因为电子运行就是通电、断电两种形式,便于运算。今天的电路开关上也以1代表通电符号,0代表断电符号。可见哲学智慧与科学智慧之间是相通的。
《周易》思想之深邃,以至无人可以囊括罗尽,故几千年来,五经与先秦诸子之学,大多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如《春秋》有三传,《诗经》有鲁、齐、韩三家与毛诗,《尚书》有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仪礼》有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周礼》有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有孙诒让《墨子闲诂》,但是《周易》的注释,两千年来基本停留在王弼的水平(而王弼最好的成果是《老子注》而非《周易注》)。历代的名家,多有注释《周易》者,仅《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录者就有数百上千,如汉代的郑康成,宋代的张载、司马光、苏轼、程大昌、朱熹、杨万里、李心传,明代的高攀龙、黄道周、董说、梅鷟、李贽、归有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清代的毛奇龄、李光地、查慎行、惠栋等,这些人都是哲学、史学、文学领域的奇才,但一碰到易学,则成果平平,以至在易学领域至今没有公认的精本,亦可见释读《周易》之难,或者说在研究《周易》上取得共识之难。今存《十三经注疏》本所收《周易正义》十卷本为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已算是较好的注释文本。所以,研究《周易》,关注我们老祖宗的“无用之学”,是新时期哲学家们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周易》是讲变化的经典,核心思想是以变通求发展。《易传》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周易》思想的落脚点是生存与发展,它是一部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宝典。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经典。如果从中华文明中选一部经典,哪一部经典的地位最为重要呢?或者说,哪一部经典能够被所有华人认可,从而让全世界华人有共同的归属与认同感呢?答案一定是《周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建构中国学,让中原更出彩需要建构中原学。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