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刘振江: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中原人文社科网  刘振江2023-05-18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又恰逢“5·17”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河南省社科联于5月16日组织召开了河南省社科界“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即日起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今日刊发河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教授的发言《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1684372009865207.jpg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实践。研究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依据研究对象可以把科学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类别。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术语,按照研究对象不同,我国确立了14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一个学科门类由若干一级学科(学科大类)和众多二级学科(学科小类)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多门类学科纵向和横向相互连接,构成了人类科学体系即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首先,必须确定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体系的学科归属。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和理论品格决定了其学科体系既属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又囊括了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有清晰的构建路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基础,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体系要做到学科集合体和人才集合体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既包括物质文明复兴的内容,也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复兴的内容。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要做到新的学科集合体和现代化的人才集合体的统一。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在理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表现上是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并以多样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存在,正如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指出,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具体的专业性学科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质。

  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聚焦于学术研究的论域、方法、成果、旨归,体现为学术研究的知识论、方法论、目的论和价值论,学术体系是联结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枢纽,对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

  首先,要锁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论域,确立其知识论。在5·17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通过肯定的方式而不是否定了什么的方式,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那就是“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形塑国家,服务世界,并为实践检验、被世界认同和自觉使用的命题、原理、推论、公式、符号,且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批评并建构发展的知识系统”。

  其次,要自觉坚持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论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遵循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要产生能够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引用东汉时期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话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学科体系上能够实现各学科的融通,而且在学术体系上能够贯通理论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体系的目的论不是徒有其表的屠龙之术,而是能够产生回应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成果。

  最后,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要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特殊利益群体,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类人的现代化。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应彻底否定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学术体系,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彻始终。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关涉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语境中的话语权问题。话语权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具体体现为对共同关注的概念、思想的解释力,对异己且错误观念的批判力,对异己而正确观念的涵化力,对自己思想的传播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是要通过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力、批判力、涵化力和传播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

  第一,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解释系统。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统合式的概念,要阐释其道理学理哲学,不是某一个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就能够完全胜任的,也不是通过“不是什么”的否定性论说方式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系统发力,通过“是什么”的肯定性论说方式建构的解释系统。

  第二,要形成对错误观点的批判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要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批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共同走向现代化廓清思想迷雾。

  第三,要持续增强其涵化力。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总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时讲到,就体现民族性和继承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对待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成果,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涵化而为我所用。

  第四,还需要建构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不同于殖民模式和依附性模式的现代化模式,既需要全世界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也需要全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全世界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之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明确了“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提出了“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路径,指明了构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目标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勇于担当,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