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刘吕红:回到中国语境,详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原人文社科网  2023-03-16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3月3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理论研讨会。1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研讨方向谈认识、提对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网站将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吕红的发言《回到中国语境,详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678939450959638.jpg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成功,首先是在精神层面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的逻辑前提。我们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需要回到中国语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的立场,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规律性认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

  一、回到中国实际,契合实践的逻辑

  现代化展开是以国内实际和自身民族特点紧密结合的,关注本国实际是进行现代化实践的前提性要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遵循,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李大钊,不仅重视宣传,也着力研究问题,正如他所强调的,“我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

  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的实际情况呢?毛泽东指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际的根本途径,也是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规律性认识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之路,是人口大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河南文化的守正创新之路、河南乡村振兴的战略之路、河南交通强省的枢纽之路、河南生态发展的绿色之路、河南开放发展的创新之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嘱托,加强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河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河南实际结合起来,这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由之路。

  二、回到话语体系,彰显自信的底气

  历史告诉我们,贯穿现代化过程的话语表达,是一个民族自尊心的情感流露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选定、战略规划和具体实践,其话语表达是中国人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毛泽东曾经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讲道,“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这是自主能力的体现,更是自信心的表达。

  “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不仅是历史的验证,也是科学的判断,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落在河南的实践,底气源自底蕴,自信来自实践。“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平原沃野、名山大川,交相辉映,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不仅要回到历史中去看河南的文化底蕴,更要在当代让河南文明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文明再一次迸发出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为此,既要讨论探源文明的开始,也要讨论文明传承的发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回到方法原则,汲取历史的智慧

  历史已经是过去,安静地在那里,但如果投入一束光,它就会鲜活起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给了现实丰厚的资源,投给它一束光,就会焕发出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有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优良传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既要基于中国的自然地理、经济关系、制度机制等因素,还要关注中国与世界的交互关系等条件。在要素、条件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中,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需要以河南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即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走出内陆大省转型为开放大省的新路子。当前,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和大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篇章。

  (作者:刘吕红,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