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创造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

河南日报  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管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李军鹏2022-10-27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创造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是制度文明新形态,因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创新。

  从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制度文明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而不断进化的。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人类进入了第一次现代化阶段,人类的制度文明实现了从前现代的传统君主政体与专制政府制度向着现代民主政体与宪法政府制度的转变,产生了现代宪法制度、理性官僚制、现代公务员制度、责任政府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服务制度、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制度等现代制度形式;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人类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演变,人类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阶段,创造了现代化制度文明形态,这是人类共同的制度财富,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与人类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同步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有符合人类现代化普遍规律的一面,又有独具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面。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与扬弃,又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重大制度文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更加富强民主、更加公正正义、更加共富和谐、更加美丽高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是对超大人口规模国家现代化、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一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是对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形态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展开的,是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的,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非凡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文明创新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文明创新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十年来制度文明创新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时讲到,“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性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年来,我国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制度文明创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完成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完善;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同向发力,构建了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经过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我国新型的人类政党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形态日益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实践,进一步推进了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文明创新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通过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破解各种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而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根据党的二十大安排,未来五年是我国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通过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主要有如下十大制度建设与创新任务。

  第一,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制度创新。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针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完善经济社会政策征求企业与市场主体意见的立法听证制度与决策制度,完善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法律制度。针对当前存在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和瓶颈的问题,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针对当前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需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我们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维护能源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针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的问题,我们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深化省以下事权财权体制改革。

  第二,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教人才制度创新。我们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竞争制度,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针对当前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的问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三,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创新。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管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要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第四,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法治改革和法治创新。我们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立法,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现代政府制度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要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完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第五,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创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不少挑战,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以国际上听得懂的语言与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六,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和民生保障制度创新。针对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问题,要完善分配制度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以财富向善为导向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使财富更多运用于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服务业、养老金等长期投资领域。针对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我们要促进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要建立公平就业的制度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同时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政府支持广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切实降低生育与养育成本。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共住房制度与长租房制度,央企、国企中的房地产企业应该承担起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运营的主体性责任,为切实解决新市民住房难、租价高的问题作出国企央企新贡献。

  第七,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保护制度创新。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的问题,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八,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化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和国家安全制度创新。我们要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制度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制度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九,围绕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深化军事体制改革和军事制度创新。我们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军事制度,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完善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与退役军人保障服务制度,健全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制度,全面推进军事治理现代化。

  第十,围绕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党建制度创新。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依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的问题,我们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用好问责利器,完善党政干部问责制度体系;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推动反腐败国家立法,深化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执法司法、审批监管、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持续细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财政支出公开与预决算公开、公共服务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法治化,从而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