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牛苏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河南社科院  2016-06-0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5•17”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 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 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 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思想引领和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都能顺应 时势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充分发挥了思想引领和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从古希腊罗马的繁荣到文艺复兴,从近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当代西方社会的 发展,各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都积极发挥了引领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发挥了社会变革、政治变革的先导作用。比如, 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从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些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 同时期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结晶,又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 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人类发展舞台上的“中国奇迹”何以发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实践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这一伟大进程为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 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在富裕安康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与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实践为对象,以总结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规 律为宗旨。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 撑。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 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 世界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赞赏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理论创新活力,不断为哲学社会科学打开崭新理论视野,拓展广阔理论空间,带来理论突 破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30多 年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就辉煌: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 显著改善,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今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 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也让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地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 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凡此种种,都迫 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才能真正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最终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 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离开了实 践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理论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为人民做学问,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真正 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紧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聚焦改革实践中全局性、战略 性、针对性的大问题,回答民族复兴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思想库”“智囊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只有尊重人民群 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继承、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 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有机融洽在一起,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的文化自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创 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 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敢于创立中国学派、中国理论、中国观点,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