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李庚香: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力量

  2023-06-26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6月20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网将陆续刊发座谈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图片1.png

  这个六月,值得我们铭记。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最强音。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6月底,我省也将组织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作出河南贡献,努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和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背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把握好这次座谈会的背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离京视察期间就来到我们安阳,专门考察殷墟,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殷墟,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到“殷墟我向往已久”,并作出了三个重要论断。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第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第三,“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特别是第三个重要论断直接点明了殷墟之行的深意。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而且是在我们河南、我们的殷墟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河南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当时,我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候,就深感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饱含战略深意,意义非凡,值得密切关注、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果不其然,我们现在看到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得到进一步阐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其次,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要义。

  一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

  二是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最大法宝”,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我们国家思想解放的征程。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二个结合”又一次开启了我们思想解放的征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五个深远而重大的文明意义: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这就把“两个结合”的重要性说的非常的深刻。

  三是深刻把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拨云见日,指引前进方向。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回答好四个重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新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意义上就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先,要阐明中国道路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通文化之源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鲜明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年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释:“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理论智慧,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渊源。

  阐明中国道路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本质上就是要讲清楚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道路的关系。中国人的大同理想,天下一统、家国情怀等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生命追求之中,深深影响着今天的道路选择和道路特色。

  比如,在文明起源的时候,我们中原文明与其他文明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其他文明都是走到宗教祭祀上去了,我们走了普世的路子。因此,我们的文明今天看来更加的自由。所以说,坚持中国道路,就是坚持中华文明道路。正是中华文明道路,决定了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其次,要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厚植文化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要正确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关系,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创新理论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深深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必须激活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再次,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步一日千里,各种思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潮起潮落,价值观更加多元多样。此时此刻,人们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精神力量,他强调:“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因此,如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设精神家园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领?复兴的征途,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铸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精神生活的丰饶和富足问题,精神追求的“诗和远方”问题,精神境界的高远和提升问题。必须把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积聚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增强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思想,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最后,要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转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产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全面解决古今中西问题。新时代,我们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高点上,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更大度的气魄,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冲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与当今世界发展的共鸣之处,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从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坚持守正创新,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作出河南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因此,河南“最应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河南必须牢记嘱托、勇于担当,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积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力量。

  首先,从事关“精神命脉”的高度,全面梳理河南的文脉和学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我们要格外重视“精神命脉”。如何把河南的“文脉”“学脉”梳理清楚,十分重要,十分关键。这牵涉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更是新时代河南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任务。

  其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赓续千秋文脉的使命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性发展就是要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博物院的做法叫考古盲盒,让收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我们广播电视台走的路子是艺术点亮,创新表达。我们洛阳的做法叫做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化传播。

  我体会,在抓文化建设上,河南还存在没有实现多元化、项目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叫做河南兴文化工程,把工程和文化连在一起在国内是第一次。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创意和设计。创意和设计就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和技术,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没有创意和设计,那就没有内涵。所以,创造性转化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美学结合起来,我们怎么样创新呢?要和技术赋能结合起来。

  最后,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牵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力量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通过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使文化和旅游融合,使文旅和文创融合,对于河南的发展将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如何通过行走河南带动老家河南呢?关键在于在读懂中国上做好文章。要以中原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线,做好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四大品牌,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两大故事”。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今天,放眼中华大地,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神州大地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省社科界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的重要贺信精神,深刻领会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实践要求,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重大课题,在中原大地掀起新时代有组织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热潮,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社科界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庚香,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