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张锟: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2023-03-22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3月3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理论研讨会。1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研讨方向谈认识、提对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网站将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张锟的发言《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张锟.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基本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本质要求,是河南的现代化实践的基本遵循,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域人口的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文化守正创新、三生融合共生、社会祥和稳定等方面全面发力。

  当前,河南现代化实践面临的发展难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最大的不平衡还是体现在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大的不充分还在城市之外的广大乡村。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以城乡的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乡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应注意向发达省份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正视自身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补足偏远山区和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一是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现代化既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多层级的体系。在经济层面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质量优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的迫切任务。为此,需要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按照城乡融合与平衡和充分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纯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产业结构,以县域为重点,有选择地在县城及重点乡镇布局联农、涉农及非农产业,催生有利于城乡平衡发展的新型业态,提升县域产业的劳动力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县域村镇建设水平和完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县城及重点村镇的人口承载力。为此,必须以现有县域建制镇和集聚性中心村庄为重点,以产业空间布局和村镇分类布局融合性规划为引领,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统筹城乡自然资源利用。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呈现生物多样性、水文丰富性、地质地貌复杂性、易耕性土地比例大等特点,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省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土地的过度使用,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针对人口众多、现代化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省情,坚持系统思维,调整发展思路,以三生融合、绿色低碳为统领,不断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和人的多元化生存需求的适应性水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是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一是我省教育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全域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2019:11.4%)处在绝大部分省份之后。二是我省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省部分民众和干部对经济发展落后(人均GDP倒数后几位)、传统农业占比较大(我省粮食自给率相当于广东的6倍多)、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21年人均年收入河南只有26811元,而广东是44993元,河南相当于广东的59.7%)、农业增产不增收及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低(城市以外区域的单位产出效益相当于广东的约三分之一)、城乡差距大(2021我省城镇居民收入37095元,农村17533元,乡村居民收入仅为城镇的47.3%)等问题缺乏清醒认知,对国家有关政策的理解和认知,诸如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基本属性及其经营、生产劳动及利益分配、社会保障与制度公平、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偏差和模糊认识。三是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还未得到完全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还存在太多的堵点、卡点和难点,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培训、选人用人评价激励、发展保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加快疏通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干部群众认识水平、增强全民发展能力,尽快提高人才成长速度与城乡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四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既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在内的公共事业,也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就业服务、养老保障等在内的劳动保障,还包括保险、救助、福利、慈善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也可以统称之为基本保障体系。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基本举措。当前最大的短板在于城乡居民尤其是传统农民的养老保障,农村基本养老标准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也严重制约现代化条件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传统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调整,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转换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传统农民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解决的基本办法就是应当由中央和省级统筹,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根本上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城乡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也包括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城乡生态涵养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统领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和方便人们交流互动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三生融合、和谐共生的方针,坚持统筹布局、融合规划、一体化设计、同质量建设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尤其是在设施布局及功能设定上要做到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并确保建设质量。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按照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重要求,以服务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以方便居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在高质量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涵养规划和城、镇、村、庄分类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借鉴外省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将城乡产业发展与城乡经营结合起来、将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及宅基地改革结合起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增产和土地比较效益增加结合起来,将城市更新和乡村环境治理与自然生态涵养和维护结合起来,优化完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使之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并具备城市生活的基本品质,还要与城市生态融为一体、相互支撑、互为保障。

  六是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包括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组织和基层业务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政治思想上的引领作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动员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的人口分布、劳动职业、居住格局、社区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影响甚大。现代化视野下,基层组织的最大问题在于乡村基层组织的软弱与涣散,即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体弱力乏、经济组织的功能退化和治理组织的被动作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需要,有必要对基层组织的治理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继续加大机关事业单位与城市基层组织对乡村的对口帮扶力度,向乡镇或片区选派工作队,向乡村选派经济专员、科技专员、文化专员及治理专员等,建立常态化的互动共建、互助共享的帮扶制度,指导帮助乡镇党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及乡村治理工作,动员组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乡村经营以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帮助党支部和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

  七是统筹财政资金投放与使用。在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资金池,国家财政资金、投资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纷纷瞄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村建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持续投放大量资金,乡村的整体面貌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但是,面对乡村这一复杂的系统,过去多年来形成的资金投放和使用惯性,使得各项资金在乡村落地后并没有形成人们所期待的效果,无效和低效投资占比很高。因此,在作为宏观调控和市场引领的财政性资金进入乡村的过程中,要在区域、城乡、部门之间进行统筹,对投放方向、项目、地点、额度和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以确保投资效果。当前应当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集约型投放,重点通过财政资金引领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平台公司、乡村运营和社会化服务企业协调联动、稳健发展,进而组织和带动乡村居民尤其是传统农民参与和促进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八是统筹政府部门职能调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但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等与现代化实践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是一些领域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仍还不到位;尤其是在涉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域存在着交叉重叠和缺陷漏洞并存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点从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和三生融合的基点出发,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资源保障、生态维护、规划建设、经营运转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进一步对体制和机构进行调整完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张锟,系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