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对中国革命事业发展道路的擘画、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计划、对“一五”至“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等,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谋大事创伟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规划工作保障革命和建设事业
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制订了一系列组织工农运动、发展党组织的规划,如1922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6年7月的《上海工作计划决议案》等。
抗战期间,我们党积极探索经济建设方案。在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过程中,成立特区经济建设计划起草委员会,负责编制经济建设规划。1937年6月,正式发布了《经济建设实施计划》(1937年7月—1938年12月)。此后,边区政府发布一系列经济建设计划,如:《一九三九年边区国防经济决议》包含1939年经济建设计划;《新华日报》(1941年3月31日,第二版)刊登《一九四一年的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计划》等。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组织实施了更大跨度、更宽范围的社会建设规划,如《人民日报》(1946年5月30日,第二版)刊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三年建设计划方案]》。该建设规划覆盖面广、计划周密,已经具备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规划管理工作呈现出体系化、科学化等特征,如支撑“一五”计划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既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十四五”等专项规划,以及各省市县的子规划。
规划工作明确不同时期主要任务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党的百年规划史中,我们党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规划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个总路线和总政策之中,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规划、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规划、抗日战争时期以坚持“持久战”为代表的抗战规划、解放战争时期的规划和经济建设规划等,始终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编制、实施“一五”计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后,规划管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亲自参与“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从起草到出台的全过程,深入地方和基层调研,倾听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亲自修改审定规划的文件稿,把规划编制工作变成了把握规律、尊重实际、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过程。
规划工作凝聚干事创业的经验智慧
实事求是使规划管理接地气。在党的百年规划管理史中,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条件、现实基础和工作重心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规划管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点。1941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制订生产计划给各级政府的指示信》明确提出“制订经济建设计划,应与检查和总结过去的经济建设工作联系起来”。2006年之后,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一字之差,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反映了我们党经济管理方面重宏观、重指导性领导方式的转变。
问题导向使规划管理有灵气。规划管理工作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避免“刻舟求剑”。在党的百年规划管理史中,我们党面对党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制定了组织工农运动、发展党组织的规划;面对城市反革命势力强大的问题,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规划;面对根据地物资匮乏的问题,制定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业待兴的问题,制定了以“一五”计划;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定了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有这些,正是做到了紧盯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导向。
强执行力使规划管理有底气。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拥有巨大的动员能力、高效的组织能力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这种政治优势保证了规划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我们党从工农运动工作,到组织经济建设,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都以强大的执行力保障了规划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在党的百年规划管理史中,我们党从革命党逐渐转变为执政党,在规划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迎接挑战,强执行力始终是我们党规划管理工作的底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党百年来规划管理工作的光辉历程,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从党的百年规划管理史中汲取谋划未来的智慧,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