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原智库》2016年第4期

河南省社科联研究中心  2017-01-15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创新”理念研究

◇杨英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和理论架构。 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理论路径、实践引领、价值理念和国际视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创新”是其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并再次强调,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理论创新是引领

  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创新中指引前行的方向, 同时,经济实践也是经济理论创新的源泉。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发展主体——全体人民、发展目的——共享,等等, 多维度深化创新,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另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所产生的理论创新,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 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强调要重视理论创新,重视理论创新的引领作用,强调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亟需以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们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制度创新是根本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一项大课题,一篇大文章。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说明中,习近平对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了深入的阐释。 习近平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他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同时,习近平也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更加强调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将继续在市场、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对外开放、 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实的改革方案。

  制度创新的根本指向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习近平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科技创新是核心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提出“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 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 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四、企业创新是主体

  习近平多次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十分需要习近平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 需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和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需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从文化创新角度看,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激励文化氛围。 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创新或“创造性破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力量,这一力量的成长,除了需要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制度供给, 必然也有赖于社会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养成,特别是要有对于企业家创新的宽容、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尊重以及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社会报酬结构的制度性保障。

  作者: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辑、教授、经济学博士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2016年第4 期

 

河南构建“1+1+3”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河南“十三五”规划中“一极三圈八轴带” 的战略构建,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要求,符合河南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也有利于对接和放大国家区域政策,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 但是,践行全新发展理念,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协调发展新格局,还需要充分兼顾资源型地区、传统农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 未来5 年,河南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省情及当前经济形势, 并充分借鉴全国及其他省区的经验,按照“重点优先,协同推进” 的原则,确立起“1+1+3” 基本架构,形成“一极、一群、三板块” 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当前区域发展布局的分析评估与选择

  (一)对“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分析评估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河南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历程,对照现阶段布局河南区域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不难看出,“一极三圈八轴带” 体现的是一种城市群和轴带引领、重点地区优先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布局具有较好继承性,符合城市群的结构特征与开放空间布局,符合国家政策与定位,符合河南省发展阶段与目标,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的区域地位; 但同时,这一构建没有兼顾资源型地区、传统农区、落后地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

  1. “一极三圈八轴带”的优势

  一是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河南省自“九五”时期提出中原城市群9市的概念,到2006年颁布《中原城市群规划》,整整用了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又进行两次扩容,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首先扩大到全省18个地市,继而与中原经济区套合,扩大到河南省周边地区。 “十三五”规划提出“一极三圈八轴带”的新构建,与这个演变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符合城市群的结构特征与开放性空间布局。 如前所述,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城市群体。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自己的经济中心,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不断变化,没有明确的边界,在空间上呈现出圈层或轴带型的开放型结构。很显然,“一极三圈八轴带”完全符合这些特征,是一种极其典型的城市群战略构架。

  三是符合国家政策及对河南省的定位。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最早通过《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入国家战略,之后又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进一步进入国家战略。 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不仅要继续强化沿海三大城市群的优势,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还要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 5 大城市群, 进一步强化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撑。 很显然,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部署中, 国家把中原地区城市群发展放在了加快培育继而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因此说,“一极三圈八轴带” 的布局完全体现了国家的区域政策。

  四是符合发展阶段与目标定位。“一极三圈八轴带”布局本质上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是一个核心、核心圈和轴带先行集聚发展的思路,因而也是一个重点地区优先发展的布局。 符合河南省工业化任务依然没有完成的现状, 也符合作为一追赶型经济体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目标。

  五是有利于提高区域地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 中原城市群发展依然没有完成向扩散阶段的过度,保持和提高河南省的区域地位, 一方面要强化中心城市和核心圈的集聚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开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聚合生产要素,扩大市场范围。 “一极三圈八轴带” 既强调增长极和核心圈的集聚和带动,又沿着交通轴带对产业带进行放射型布局, 内聚外联,体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区域地位。

  2.“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劣势

  依据区域经济生命周期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发展会经历现代化前、起飞初期、高速增长、平稳增长与衰退五个阶段。 将河南省的经济类型区对号入座,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内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漯河6市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之后将进入平稳发展区间; 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阶段; 南阳市和黄淮四市,处于起飞期。 当前,伴随发展阶段的跃进,各种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不断呈现。 河南省传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于落后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医治落后病,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资源型地区传统支柱产业衰竭, 需要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医治萧条病,重新焕发活力; 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核心圈6市依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必须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避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膨胀病,继续保持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河南省按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 的要求,描绘出了协调发展新格局。 这一新格局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 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使之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新十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核心增长区域,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最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第二个层次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强调要发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很显然,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走的是重点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路子,而这个重点地区就是中原城市群的扩容版,就是“一极三圈八轴带”。 所以说“一极三圈八轴带” 是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建,体现了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 但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布局, 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兼顾资源型地区、落后地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的发展。 区域政策一般是针对各类问题区域展开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区分问题区域,进而分区施策。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极三圈八轴带”不能完全满足“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 的要求,还需要依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区域谋划。

  (二)全国和外省区域与城市群布局情况

  从“十二五” 以来的情况看,全国和大多数省份都按照既强调重点优先发展,又兼顾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类型区的原则,选择了一种复合式的城市群(经济带) 与经济类型区套合的结构, 即作为经济区的城市群或经济轴带,叠加覆盖全区域的经济类型区或区域板块。

  一是全国区域布局——“3+4”结构。其中“3”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4”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 具体表述为: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是广东区域布局—— “1 +4”的结构。“1”是珠三角城市群,“4”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即珠三角、粤北山区和粤东、粤西东西两翼。 其中珠三角发展水平最高,粤东和粤西次之,粤北山区最为落后。

  三是江苏省区域布局—— “1+3”的结构。 “1”为长三角城市群,“3”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苏南和苏中属于长三角北翼核心区范围,也是江苏省的经济核心区。 其中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地区则较为落后。

  四是陕西省区域布局—— “1+3”结构。“1”是关中—天水经济区,“3”是关中城市群,陕南和陕北。其中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的经济核心区,增长极区域。 陕北是革命老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定位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示范区。 陕南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湖北省区域布局—— “2+2”结构。第一个“2”是中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第二个“2”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地域。 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的经济核心,基本涵盖了鄂东所有城市。 在这个城市圈内部,主要是武汉发展总部经济, 向周边 8 市转移一般加工业。

  (三)调整优化河南区域发展布局的选择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河南省情及当前经济形势,并充分借鉴全国及其省区的经验,按照“重点优先,协同推进”的原则,未来5年,河南省应确立“一核、一群、三板块”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即“1+1+3”结构。

  1. “一核”就是郑州市都市区

  设立这一层次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在全国城镇化格局中处于沿海三大城镇化群极化扩散效应的覆盖之下,周边地区又面临关中、武汉等城市群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的“压迫”, 同时还面临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培育中西部新增长极和多项国家战略的机遇,提高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必须继续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充分借鉴外部动力的同时,继续培育和增强内部动力,把郑州市培育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

  2. “一群”就是中原城市群

  从空间结构上看, 中原城市群形成“一极三圈八轴带”布局。按照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 小时紧密圈和 1 个半小时合作圈。 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为国家级城市群。

  3. “三板块”就是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和新兴发展区

  一是引领发展区。 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漯河6市,面积4. 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24万,分别占全省的26. 9%和35. 2%。 该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创新资源比较密集, 是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区、区域中心城市所在区。 未来5年,应发挥综合优势,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充任创新发展新尖兵,在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走在前列, 重点加快提质发展, 辐射和带动周边和全省经济发展。

  二是转型发展区。 包括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面积3.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4万,分别占全省的21. 6%和23. 0%。 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旧常态下曾经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做出巨大贡献,但新常态下传统的支柱产业已经明显老化,去产能任务繁重,必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通过加快培育接续产业,重振昔日雄风,恢复往日活力。

  三是新兴发展区。 包括南阳市和黄淮四市,面积8.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39 万,分别占全省的51. 5%和41. 8%。 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占比大,但新常态下过剩产能负担轻,后发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以来发展速度较快;而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看,该区域正处于起飞初期,下一个阶段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待引领发展区经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平稳增长期后,这一地区将成为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 三大经济类型区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其中平顶山、焦作、济源既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圈的组成部分,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是引领发展板块和转型发展板块的交集区,是两大板块互动发展的链接带。 漯河市既是引领发展板块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圈的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和经济交往又与作为新兴发展区的传统农区5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一个板块互动和群块链接的焦点区域。

  二、河南区域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向好趋势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对河南省上一轮经济发展曾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资源型地区已经显示出老态; 发展条件较好的引领发展区或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在历经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也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 人口、面积分别占全省51. 5%和41. 8%的新兴发展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进而充当起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 可以说,未来5年,能否实现平稳增长在转型发展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兴发展区,能否保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继而提高区域地位在引领发展区。如果转型发展区走不出困境, 引领发展区无法步入新台阶,新兴发展区又抓不住机会,完成不了面向快速发展阶段的阶段性跃升,河南省必将陷入长期经济低迷的泥潭,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区域发展布局, 实行分区施策。 在进行合理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对三大区域板块制定分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略,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区施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 “集聚—均衡” 发展之路。

  第二,启动国家级新区申报程序,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依据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演进的趋势,“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省应沿着重点地区率先发展的路子向前推进,继续打造区域增长极,做大做强郑州市。为此建议在落实好叠加在郑州市的各项国家级战略的同时,加快自贸区申报进度,同时开展申请国家级新区的有关前期研究,适时启动申报程序,继续强化引领发展区的优势。

  第三,培育次级增长极,促进各板块协调发展。 借鉴湖北等省的经验,与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相结合,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相对接,将安阳、南阳、信阳和三门峡设为次级中心城市,牵动转型发展区(资源型地区)和新兴发展区(传统农区) 两大板块的发展。具体地,将安阳市打造成为豫北经济中心和沿邯长—邯济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巩固和提高安阳、鹤壁和濮阳城市群经济板块的地位; 将南阳市打造成为豫西南经济中心,扼守中原经济区西南边界,增强与襄樊、十堰等地的互动发展,同时对接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将信阳打造成为豫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沿淮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对接郑(州)合(肥)发展轴,同时增强与武汉城市群的互动; 将三门峡打造为豫西经济中心和黄河金三角的中心城市,扼守中原经济区西部边界,依托郑洛三工业走廊,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 增强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的互动。

  第四,促进传统农区与重点地区互动发展,充分兼顾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 促进作为新兴发展区的传统农区5 市与引领发展区、转型发展区的互动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倾斜力度; 促进重大农业生产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向这一地区集中布局;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走以集聚为主,兼顾均衡的“集聚—均衡”发展之路。

  课题组组长: 谷建全,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成员: 刘云,耿德建,朱攀峰,赵祯煜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5期

 

以大郑州都市区规划推动郑汴港协调发展

◇耿明斋

  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借助于投资及资源开发,河南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五,跨入经济大省行列。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持续和经济新阶段的到来,河南经济如何找到新动能, 在未来 10—20 年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再上一个新台阶,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重大课题。 本文认为,城镇化和创新是两大动力源泉。 城镇化不仅可以拉动投资,而且可以形成功能强大的产业承载平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创新的价值不仅是提供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河南来说,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建设郑汴新区,推动郑汴港协调发展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基本抓手。

  一、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

  这里所指“大郑州都市区”并非通常以郑州辖区为边界的“郑州都市区”,而是以郑州为中心,涵盖郑州周边城市辖区在内(郑汴洛焦新许)、正在形成中的“都市连绵区”,或“组合型大都市地区”。 提出本建议的理由有以下3点。

  (一)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连绵都市区”是必然趋势

  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共享及外部正效应,使向心聚集发展成为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 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空间结构形态。 郑州因其交通区位优势而作为全省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要素聚集中心的地位无可替代。 近年来,随着以机场二期、米字形高铁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枢纽的打造和故有优势持续强化,郑州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愈来愈强,要素向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聚集步伐日趋加快,规模持续增大。 由此而导致的都市化蔓延迟早会超出郑州市辖区的范围, 并与周边城市区域对接, 形成“连绵都市区”,也就是“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或“大郑州都市区”。 既然趋势如此清晰,就应该未雨绸缪,尽快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对这种趋势加以科学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二) “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战略布局需要落地

  正是认识到上述趋势并顺应上述趋势的需要, 《河南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都明确提出,要“构建 ‘一极三圈八轴带’ 空间布局”、“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都市区”、“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构建组合型大都市地区”。这些重要文件中提出的战略布局,显然不仅仅是一般号召,而是要落地实施的。 而要落地实施, 就肯定会遇到超出各市行政辖区范围以外的事情,城市之间的协调 自然可以化解某些问题,但很多问题单靠城市之间的协调难以解决,必须要在省级层面协调,而省级层面协调的基础之一就是省级层面科学的统一规划。

  (三) 目前以行政辖区为基础的规划方式很难达到科学与应有的品味

  目前,区域与城镇规划都是以行政辖区为区域单元由不同层级政府主导的,而且即使同在一个大的区域单元范围内,不同层级的区域单元规划,也都是独立做出的。 比如,乡镇规划基本上由乡镇政府主导独立做出,县域规划由县级政府主导独立做出,市级区域单元规划由市级政府主导独立做出。基层区域单元规划虽然会考虑更高层级区域单元规划的需要,但由于各自独立做出,不同层级区域单元规划错位和相互迁就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往往是高层级区域单元规划迁就低层级区域单元规划,因为低层级区域单元规划更具体,更顾及基层实际需要,更不容易变动。 这样不但拉低了高层级区域规划的水平,而且功能重复、建设重复的现象难以避免。 所以,就“大郑州都市区”建设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启动省级层面的统一规划,而任由各相关城市自由裁量,在各自 自我规划的基础上随机对接,那也很难避免功能与建设重复,很难避免低端化。因此,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区域,适时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是必需的。

  二、促进郑汴港协调发展

  覆盖郑汴洛焦新许区域的广义大郑州都市区内部一定是要分层的。 郑汴港一体化区域应为大郑州都市区的核心区:以郑州为中心,与核心区对接,涵盖许昌、新乡、焦作辖区的部分为拓展区; 洛阳和济源一体化则可形成副中心区域。 统一规划可以在广义都市区的框架下分圈层进行。 2005 年,省委省政府推出郑汴一体化战略并列入“十一五”规划。 此后几乎所有关系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战略谋划和重要的政策文件中,都没有绕开过这个话题。 经过十余年实施,郑汴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进展: 郑开大道、物流通道、城际铁路以及连霍、郑民高速公路等多层次快速化交通系统,把两个城市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使之畅通无阻,有了同城化的效果; 郑东新区、开封西区和中牟北部东西向轴带区域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几乎将两个城市连在了一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南部的展开,更使郑汴之间产生了咬合效应,在郑汴一体化基础上衍生出了大郑汴港区域。 但是,与“对接、共享、互补、互动”,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功能强大的巨型都市区及区域增长极的目标相比,郑汴一体化发展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待提升的空间。 这恐怕也是“十三五”规划重新强调该战略,提出建设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示范带和黄河生态带,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促进郑汴深度融合,推动郑汴港协调发展的原因所在。 深化实施这一战略,本文认为还是应该从深化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和功能界定入手。

  (一)规划对接

如前所述,由于规划主体分属两市,各自规划只考虑辖区内的需求,很难顾及辖区之间对接的需求,所以,做出来的规划事实上是两个体系,而不是一个体系。 这是规划往往产生错位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整个郑汴一体化区域,也就是大郑汴港区域,规划主体应该上移至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比如说发改委。整个区域各部分规划应该在一张图上表达出来。 事实上,我们现在至少已经有了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县、开封西区等5 张分区域的规划图, 实际上还有一张先前做出来的几乎覆盖上述所有区域,面积达2000余km2的“郑汴新区”图,以及在此图基础上改造的大“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图。 下一步,应该在发改委主持下,聘请世界级的规划机构,综合考虑各区域规划现状及相应元素,整合出一个统一的郑汴港一体化发展图,并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遵循实施。 河南省虽然有了 4 个国家战略,但尚没有一个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需要,顺应都市化发展规律,以城市新区命名的国家战略。 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份和中部若干有影响的省会城市早已落地,就是西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我们的省份,如甘肃和贵州也都陆续展开规划建设(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新区已有18个,仅中西部就有西咸、贵安、天府、湘江、滇中、赣江、兰州、两江等 8 个)。 应该说,不管是综合大战略的中原经济区,还是专项战略的航空港和郑洛新创新示范区,都无法代替城市新区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承载和引领价值。因此,依托郑汴港区域谋划和建设郑汴新区,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仍然是我们的亟须。

  (二)基础设施对接

  1 . 改造和完善轨道交通系统。 现有的郑开城际铁路西起郑州高铁站, 东至开封西区,是全省开通的第一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按理说应该在郑开城际交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没有, 开行频次低、间隔时间长、与其他市内交通工具对接不顺畅。 因此,费时费钱,不太招人喜欢,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要使这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加以改造。 一是郑州这边直接与市内地铁系统对接,可考虑在不改变现有与高铁站对接的格局下,将地铁一号线从明理路处引出, 向东延伸至绿博园站,直接接上郑开城际。 这样,郑开城际的人流就可以直接经由地铁系统到达市内目的地,而不必再由高铁站转,从而会大大增加城际铁路对人流的吸引力,推动其尽快进入良性运转状态,二是开封这边改变原有向老火车站延伸的线路设计, 改由沿金明广场—大梁路—宋都御街一线向市区主要景点延伸,这会给郑开之间的人流乘坐城际铁路带来极大的便利, 必然会吸引大量人流进入城际铁路系统,实现铁路运行的规模效益和良性循环。 完善城际轨道系统的着力点在于尽早将意想中的开封至港区城际铁路建设转化为实际行动,尽早启动开港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最好能与正在建设的郑州至合肥高铁及设在港区的高铁南站同步对接运行。

  2. 完善并增建城市道路和供排水、供电系统。首先应该完成郑开大道的快速化改造。 作为联结郑汴两市的主轴线, 随着两市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车流人流量的迅速增加,密集交叉路口的现状已经对东西向交通构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郑开大道的快速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其次是断头路的对接和新增道路的规划建设,应该包括东西向现有开封东京大道与郑州平安大道中牟段对接,连霍高速公路南侧道路和北侧沿黄河东西向道路的建设, 以及陇海通道南侧郑州航海路、南三环等道路向开封方向的延伸等。 南北向由开封向航空港方向的道路除已经规划并开工建设的开港大道外,还应该在开封与中牟之间及中牟与郑东新区及经开区之间再陆续规划建设数条大道, 以形成路网。 另外,在供排水、强弱电系统等方面,应该将已经规划即将启动的郑州地下管廊建设延伸至开封。

  3.景观水系和生态廊道对接。郑州东区和开封西区均有庞大且功能完善的景观水系,但两者各自独立,功能无法实现最优化。应该在统一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将两大景观水系对接起来, 既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状结构和良好景观,又凸显该区域良好的旅游休闲功能,助推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加快黄河生态带建设的步伐,使之尽快形成都市区北部的绿色屏障,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人休闲消费的新空间。

  (三)功能界定及培育

  合理的都市区布局应该是以中心城市核心区域为枢纽点, 以散射状向外延伸的主干交通线路为骨架,以散布在交通干线上大小不同的功能区为支点所构成的城市区域,而不能是圈层状平铺外摊所形成的饼状片。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都市区多是自发无序外摊所形成的饼状片,郑州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利用规划以郑汴港为基础的郑汴新区或大郑州都市区核心区的机会,通过科学规划使之回归到合理的状态。 除了前面说过的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之外,重要的就是都市区体系内各个支点功能的界定和培育。在大郑州都市区核心区也就是郑汴都市区内,郑州的中心地位自不必说。 在此基础上,如何发挥开封的比较优势,在与郑州互补的基础上明确其功能定位,促进都市区相关功能向开封聚集,着力放大其服务覆盖范围,使之成为服务于整个都市区的功能区,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开封辖区的功能区。 只有这样,郑汴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整个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效率提升的目标才能实现。 据此思路,开封应该聚集和放大的功能大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休闲。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古迹文化景点,也在饮食文化民俗民风方面保留了很多古代的痕迹, 这些对现代人都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这一方面郑州无法相比,所以也是郑州都市区功能的最好补充,应该将开封界定为整个都市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区域. 围绕这一功能,有意识地将高档宾馆饭店、博物馆、文化馆等密集布局于开封,以进一步增强对外来人流的吸引力。

  2.商务会展。 借助人流集散中心功能以及宾馆饭店聚集的优势,可以考虑未来在开封规划建设会展中心, 以作为郑州现有会展中心的补充,与航空港区拟建设的会展中心形成功能互补的支点。

  3 .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 除了河南学的优势外, 开封传统基础教育优势和蕴含在民间的深厚文化底蕴, 实际上是开封文化教育未被充分开发的内在潜力。 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把开封打造成都市区内最具活力的文化教育功能区。 省委省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将引入河南的增量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布局于开封。 比如,拟议中将要引入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科院省级分院级别的研究机构等。 同时,加大对河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的力度。 使开封成为都市区中另一个教育科研密集布局的高地。相应地增量高水平医疗机构、高水平文化设施等也在此配套布局,形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文化教育医疗特色功能区。

  4.养老产业。作为文化底蕴深厚、水资源富集、空气质量相对较优的区域,开封可称为中原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区域,也是最适合养老的区域。 所以,养老产业在此发展大有前途。

  5.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引进人才激励创新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低消耗、高效益的先进制造业,可能是未来开封功能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如前所述,按照我们的设想,除了郑汴一体化区域之外, 大郑州都市区还包括许昌、洛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城市区域,郑州与这些城市的对接发展也应该有各自的特点及特殊的思路和方向。 比如,洛阳在大郑州都市区内的地位如何界定,其副中心地位如何落实和实现? 郑州城市区域是否跨河发展? 新乡跨河对接郑州发展的愿望如何实现?焦作与郑州的一体化对接发展依据何种思路布局?郑许产业带如何协调发展等等。

  三、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一系列战略布局都要偶新思路。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培育城市群工作非常重视,各大城市群都在谋划新的突破点。 中原城市群,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 伴随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中原城市群规划的逐步深入,从河南省全局高度深入谋划以郑州为中心的大郑州都市区规划,促进中原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加快发展,特别是郑汴港协调发展, 将对未来整个中原城市群升级发展影响巨大。 如果进一步考虑国际上讨论热烈的超级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充分认识郑州居“天下之中” 的区位优势和长期不断升级的交通枢纽战略优势, 走出郑州看郑州,站位全省大局看郑州,放眼全球超级城市群看郑州, 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未来郑州发展空间巨大。 而这种发展空间是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和创新的, 也是需要持续不断丰富其内涵的。 因此,尽快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 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谋划中原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发展战略,引导郑汴港协调发展,保障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历史发展趋势沿着科学的道路健康发展已经时不我待,需要尽快进行战略布局。

  作者: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科学》2016年第9期

  

“五大发展理念” 的人学内涵

◇辛世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解读其深刻内涵,对于增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的主动性与 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 凸显人的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崇尚科学理性、探寻发展规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 是对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的把握,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理念是思想理论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是总结反思发展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发展趋势的思想结晶,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意义。

  发展理念管全局。 当前中国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发展。 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就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理不清发展的头绪,看不到发展的全局。

  发展理念管根本。 事物的根本是事物本质的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离开这些原则,就会本末倒置,被细枝末节所缠绕,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

  发展理念管方向。 方向是指前进的目标,方向错误,南辕北辙,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毛泽东指出的走什么路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方向问题; 邓小平说,改革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也是方向性的问题; 习近平所说的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就是指方向性的错误。 发展理念昭示着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它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发展的根本问题。

  发展理念管长远。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得远,必须往前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都是近视、短视的行为,是自毁前程的愚蠢之举。 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永续的发展, 是为后代人造福的发展。

  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理论的清醒是根本的清醒。指导一个 13 多亿人口发展的大国,不能处于理论的“无明”状态。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精神的存在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的理念是发展的定盘针, 明确发展的方向,保持发展的“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发展的路子,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前提。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在我们的思想中牢固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继承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理性的逻辑思路, 提升发展的辩证思维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 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在“获得感” 中体现与落实。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人学旗帜鲜明地公开主张自己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为了使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用党的章程规定自己党活动的根本目的,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党在现今指导发展的根本方针,必然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社会的发展,其实,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发展,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发展比社会发展更具有根本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阶级压迫的私有制社会) 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必须解决人学的立场问题。 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不存在什么“价值中立” 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根本立场。 任何模糊党性立场的说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现在一些人鼓吹所谓富人的经济学。 在他们眼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何必去违背规律呢? 然而,我们不能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发展, 因为它违背了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必须要有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化、利益需求呈现多元的条件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各种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细化政策,变笼统号召为专项治理、精准对接, 真正让政策接地气、见实效。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必须全方位地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使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获得感。 譬如通过创新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创业的成就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感;通过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群众获得政策的支持感,对比的变化感; 通过绿色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空气的清新感、生存质量提升的幸福感;通过开放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人际关系的拓展感、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程度的交换感、更广阔发展的空间感; 通过共享发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获得民生(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的改善感,利益分配的公平感等等。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依靠谁”这个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何事情都是要人来做的。 发展理念再好,规划的蓝图再好,如果没有人来落实,不实现出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实践的人学,是张扬人的主体性的人学。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使“人民主体”体现在发展的各个领域。五大发展理念都隐含着一个发展主体问题,这个主体就是人民群众。 譬如,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智慧,关键是要将这些智慧激发出来。互联网为人民群众施展创新才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互联网+”这个新的“创新动员模式”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可能;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要发挥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更要调动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扶贫先扶志,尊重落后地区群众的发展意愿,调动落后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环境本来没有“问题”,所谓的“问题”, 是人的行为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必须反思人对环境的态度问题。 真正解决绿色发展问题,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多数人的觉悟和自觉行动的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转变生产方式,还应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开放发展着力解决的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企业是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也是开放的主体。 随着国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走出国门的普通群众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都在展示国人的气质和形象;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目的问题。 发展目的与每个人利益相关。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 每一个个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又参与对财富的分配。 共享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千百万群众对财富的创造,就会坐吃山空, 失去共享的物质基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辩证关系。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所有推动创新发展的要素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要素。 物也好,制度也好,都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是具有能动性的。 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应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检验发展理念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好坏,都必须由人民群众来判断、来评定。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先验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 它来 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五大发展理念并没有终结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 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5月18日

 

P2P行业风险累积成因与治理

◇李敦瑞

  自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我国“网贷”(P2P)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有 P2P公司数千家。 然而在 P2P快速扩张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累积起来,尤其是“跑路”现象络绎不绝, 以易租宝、 中晋、融宜宝为代表的一系列诈骗事件,动辄涉及资金数以百亿计,涉及客户数十万。 这些事件引起了投资者对资金安全的恐慌, 引发了民众对金融市场的忧虑,更是给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一、 P2P行业风险累积的成因

  P2P 行业风险的累积并非一朝一夕,其成因是系统性的, 具体而言,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实体经济发展受困是根本性的原因。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作为网贷平台,只有其投入的项 目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收益,平台本身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但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P2P 平台资金很难有好的投向。 尽管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但具体到某一个行业、某一家企业,其未来的收益和成长空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给P2P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

  财富管理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大量资金寻求“出路”。 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9. 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达到55. 2万亿。 从整体上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今天居民家庭的财富已经累积到相当可观的数目。 如何让这些财富保值、增值,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的需求。 但是,面对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存放在银行以获取较低的存款利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一度异动,实际上都是大量资金找“出路” 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打着“高收益率、高安全性”幌子的所谓“P2P公司”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眼花缭乱的广告宣传和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产品,甚至动用线下门店和业务员拉客户,诱导了大批民众进入“市场”。

  市场缺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真正能为资金供求双方架接桥梁,既能为投资者的资金找到好的投向,又能为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创业者找到可靠的资金来源的金融产品还相对匮乏。 拥有大量财富的居民家庭很难找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理财难”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这给了假 P2P公司“行骗”以可乘之机。

  投资者自身的理性程度有待提高。 与金融市场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金融市场建立时间还不长,居民对于现代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知识还很有限,对金融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的把握程度还很不够。在现实理财需求激增的情况下,极易为一些非法金融公司的“高收益率”所诱惑,再加上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本身流程复杂,极难辨识,导致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针对 P2P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够完善。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 国家既有的金融法律法规,面对金融领域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明显滞后。 而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在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才储备等方面,也难以与 P2P 等行业的发展相匹配。 比如, P2P行业的准入制度、行为监管都很不完善。

  二、 P2P行业治理的原则

  金融的本质就是要完成资金的融通,任何金融产品、任何金融平台,本质上都依存于“资金融通”这个使命。 P2P行业本质上也应围绕这一使命而存在。在经历了数年近乎“野蛮生长”的状态之后,理性对其进行治理,使之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势所必然。从治理的角度看,至少应有这样几个原则。

  “鼓励创新,健康发展”的原则。 对 P2P行业,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神圣化”。金融创新是应对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不衔接的重要途径。 P2P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模式, 就其本身的功能而言,应受到鼓励。但 P2P的作用不应被夸大,究其本质来说不能脱离“金融的本质+互联网平台”的范畴。因此,对其监管既不能一味限制,刻意压缩其应有的空间,更不应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回归“金融信息中介”的原则。 正规的P2P 公司应当是“只做平台, 不做资金”,其作用更多地只是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充当信息中介,并将投资者的资金分散到更多的项目中,以分散投资风险。 因而对其监管,应围绕 P2P公司的本质展开,以促使其业务回归信息中介功能。

  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鼓励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使创新、创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P2P平台筹集到的资金主要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 单纯地在金融领域玩“钱生钱”的游戏,实际上是在累积风险。 对 P2P行业进行监管,坚持这一原则,也是去杠杆,配合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风险分类的原则。 监管 P2P行业,并非针对所有的风险,政府的监管责任也并非是无限的。 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原本就是金融市场运行的结果, 对此更应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作用。 但对于 P2P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信息隐瞒等道德风险,恰恰是政府监管应发挥作用的范畴,毕竟,“公开、公正、透明”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

  三、针对 P2P行业的治理对策

  鉴于以上原则,从 P2P行业的特征以及中国金融发展的需要来看, 治理对策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 P2P行业准入制度。 鉴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传播和系统风险大的特性,P2P 的经营运作应有准入门槛, 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资产流动性等方面的内容要有严格规定,并委托第三方(比如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完善行为监管。 明确 P2P企业对投资项目本身的管理职责,尤其是要确保项目本身的真实性。 对 P2P企业严禁非法集资、吸收存款等行为,严格其信息中介的本质。P2P 企业面向公众所做出的包括收益率、安全性、运营流程等方面的宣传,应严密监控其真实性、合理性。 例如,一般 P2P的产品收益率约8%左右,而有些所谓 P2P产品经宣称收益率可达 20%,甚至更高, 这样具有明显欺骗性的宣传理应受到严厉惩处。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为防范区域性风险,各地方需要对本区域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彻底摸排,对其实际从事的业务范围进行核查,以弄清 P2P企业真正的数量和业务量。 依据 P2P整体行业的规模、涉及客户数和资金量、投资项目中实体经济项目所占比重、 P2P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数据,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这些指标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了解 P2P行业的运行状况和风险累积程度,对形成风险的因素及时跟踪,及时预警,及时制定和实施应对方案。

  改进监管体系。 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按“条线”划分职能,即针对银行、保险、证券实行分业监管。 但是近年来金融业不断涌现出以 P2P 等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混业特征越来越显著,这就使得原有的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客观上需要按功能划分的监管体系加以应对。 而且要与金融界的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作用。

  引入第三方托管机制。 P2P企业吸收和投资的资金可以考虑由第三方 ( 比如商业银行)进行托管,使资金从筹措到投资,再到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均通过第三方的渠道进行流转。 P2P企业只是作为金融信息中介获得服务费用,以及与投资者或被投资者按合同约定的比例获得收益,这样资金不经其手, 以杜绝“卷款跑路”现象的发生。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培育理性金融消费者。 明确告知公众,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且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向关系, 以提高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培养良好的金融产品消费群体。 特别是要增强公众对 P2P平台的认识,增加公众监督的力量。

  引导 P2P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P2P平台所筹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点领域、新兴行业。 比如,对于 P2P投资项目中的实体经济项目资金数达到一定比重,可以考虑在税收、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对 P2P行业还可以考虑借鉴“窗口指导”的办法,向 P2P企业说明国家的政策意图,给资金以合理、正确的导向。

 

  名词解释

  P2P( person-to-person)又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它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由具有资质的网络信贷公司 (第三方公司、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易实现的网络平台,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 的借贷需求。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 2016年8月1日

  

智慧农业: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陈定洋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 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一、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 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 ; 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 ; 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 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 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 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 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 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 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 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在黑龙江等地区, 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二、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 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 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的成本。 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和联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农业相关产业紧密链接,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使产业、要素集聚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从而再造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 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的思路

  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 6% 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 5%、23. 7%农场分别使用 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 日本人均耕地仅有 0. 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 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 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作为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识,抢抓机遇。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近年来党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讲话精神,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智慧农业将改变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达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作为新模式,需要政府支持,重点突破。智慧农业具有一次性投人大、受益面广和公益性强等特点,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发展需要依托的关键技术 ( 如智能传感、作物生长模型、溯源标准体、云计算大数据等)还存在可靠性差、成本居高不下、适应性不强等难题,需要加强研发,攻关克难。 同时,智慧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与传统农业相比,智慧农业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另外,要重视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知识产权保驾护航,维护智慧农业参与主体的权益。

  作为新业态,需要规划引领,资源聚合。智慧农业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因此, 当前要科学谋划,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及地方配套推进办法,为智慧农业发展描绘总体发展框架,制定目标和路线图,从而打破我国智慧农业虽然发展多年但却各 自为政所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局面,将农业生产单位、物联网和系统集成企业、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相关人才、知识科技等优势资源互通,形成高流动性的资源池, 形成区域智慧农业乃至全国智慧农业发展一盘棋局面。

  作者单位: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2016年5月30日

 

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靳思昌

  目前,河南经济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本投资增长乏力、 自然资源匮乏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力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河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根据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现状, 以机制设计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在借鉴现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评价、规范、引领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情况,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创新型省份。 由此可见,构建一套客观、科学、全面、实用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

  一、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结构

  以科学构建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具体分为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 从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开发活动、研究开发成果的转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设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制定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科学,科技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对外技术依存度大幅度下降,河南省的综合竞争力跨入全国的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是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最终提升河南的产业竞争力。

  (一)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指利用知识、技术、制度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的潜力和优势,是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河南要实现创新型强省战略,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形成竞争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既包括创新资源投入,又包括研究开发活动。

  1.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源投入是指将人力、物力、财力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 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经济强省的发展源泉和强大动力,也是决定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全面转型、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2.研究开发活动。研究开发活动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是河南经济实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要体现,是衡量河南经济创新驱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转型发展

  “转型” 不是一般的微调, 是从一种方式转变到另一种方式的“质变”,要求我们抛弃以往依赖出口、依靠投资、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增长模式,转向创新要素驱动经济转型,即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从低成本、低附加值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经济转变,提升河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转型发展既包括研发成果的转化,又包括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1.研发成果转化。研发成果转化是创新活动的核心环节,是企业和行业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战略的指引下,尽管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这些政策措施违背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原理,导致出现了重创新数量、轻创新质量, 重创新成果、轻成果运用,重创新形式、轻创新内容的问题。 通过构建科学的研发成果转化体系,矫正目前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激励社会各界创新积极性。

  2.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的最终成果。 通过研发成果的应用和扩散,发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

  二、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借鉴已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果,根据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实用性、核心性、目标导向等指标设置原则,从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涵出发,依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结构,利用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有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研究文献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自身特点,突出以“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为主要特征,构建一个具有河南特色的、阶段性特征较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克服现有研究中评价指标选择单一、没有考虑指标动态变化等缺陷。 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四个层次: 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 , 目标层是一个总指标——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括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两个准则维度; 创新驱动准则维度包括创新资源投入和研究开发活动,转型发展准则维度包括研发成果转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指标体系将总目标层层分解, 最后到每一个可算可测的具体指标。 指标层具体由30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创新资源投入子准则层指标体系及其构建依据。创新资源投入是推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战略的关键因素,是指企业对创新过程的资源需求的投入数量和质量。 本文从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2 个方面考察河南的创新资源投入:

  1 . 人力资源投入。 “经济可以保证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明天,但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后天。”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一切魔力的源泉。 拥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最具价值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因素。 因此,本文设计“人均受教育年限”、“研究开发人员比重”指标来衡量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投入。

  2.财力资源投入。资金投入关系到创新能否实现、创新能力是否形成、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英国、法国、美国、德国、 日本、芬兰等国家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国家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 5%以上。 因此,本文用“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 GDP比重”、“地方财政教育拨款/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支出”来衡量创新活动中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研究开发活动子准则层指标体系

  及其构建依据。技术创新能力是河南创新能力的核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带来新知识、新技术。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据统计,专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拥有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的多少,反映了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地区或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因此,本文用“每亿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每万名研发人员科技论文数”、“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数/R&D支出”、“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科技活动人员”、“单位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指标来衡量研究开发活动。

  (三)研发成果转化子准则层指标体系

  及其构建依据。 这些新知识、新技术转变为发展力的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但由于运用不足,专利等知识产权对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可见,创造知识产权固然重要,运用知识产权更是实现其价值、体现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设计“河南技术市场活跃度(河南技术市场成交额/河南生产总值)”、“专利产业化率”、“科技中介机构数量”指标来衡量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创新的开展,为制造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子准则层指标

  体系及其构建依据。新知识、新技术转变为发展力后所带来的切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本文设计“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 GDP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GDP综合能耗”、“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基本社会保障普及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收入增长协调度”、“信息化水平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资源综合利用率” 指标来衡量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 5B038)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2016年第2期

 

  “互联网+” 视阈下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任宝旗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特征分析

  (一)创新驱动发展速度增加,但产业分布不均,地域发展不均

  (二) 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数量增长快,由创新带来的产值增长快,但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比例偏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技术人才资源不足

  二、“互联网+” 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

  (一) “互联网+”将从推动技术创新开始,逐步实现河南省三大产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提供简单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始,“互联网+” 的出现就打破了三大产业在运转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的高度透明与快捷互通为消除产业发展本身的不合理性,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国界、语言、文化带来的障碍,实现产业链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某种可能。 从更广阔的角度讲,“互联网+”所实现的信息化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单个产业内部,还体现在三大产业之间。 如果产业间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现实意义上的深度开放,那么市场本身,配合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宏观调控,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最终实现资源常态化的优化组合。 “互联网+”也就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

  (二) “互联网+”将推动产业发展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市场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调配功能

  “互联网+”的出现,将打破企业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模式,从业务推广、采购、产品选择、生产线设计、产品生产、销售与维护、客户群开发等多方面引入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手段指导企业提高投资到准确性,在生产和管理中提高效率,对客户进行精准查找和定位, 开辟电子商务销售,进行风险预估评价。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可以通过大数据抓取与分析,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或功能的 自主研发,提升市场对于技术创新的主导能力。

  三、“互联网+”视阈下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推动“互联网 +”三大产业的省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的制定代表着河南省对于“互联网+”三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未来规划。 指导意见的推出将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的创新性融合,从生产工艺、营销理念、管理方式、产品标准、销售模式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创新性开拓,“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我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问题,进而自主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发,促使市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保证技术创新的续航能力。从制度和管理的层面上讲,为保证“互联网+” 时代下本省三大产业比重的合理性,省政府可以在政策上适当向第三产业倾斜,加大“互联网+”对第三产业创新能力及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能力的引导。 同时,省政府还应花大力气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行制度改革,真正实现部门间的快速、联动处置,构建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同时革新理念,给新生事物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 以“互联网+”为实现方式,打造“生态协同式”产业创新模式

  在对待新兴行业上,河南省还可以通过打造“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模式,来实现“互联网+”对其发展路径的引导。 在实现方式上, 以创新为其重要特征的“互联网+”可以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实现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的引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在用户资源与技术资源上的动态分享,通过用户数据捕捉与分析系统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门槛, 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生态商务系统,推动“生态协同式”产业创新。 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在新产品的打造上,近年来,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生产系统,当“互联网+”被引入这些平台时,就创造性地诞生了如移动支付、 V R可穿戴设备等新业态,大大拓展了企业对原有市场涉猎的广度和深度。 这对于河南省互联网企业等新兴行业亦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三)打造“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化平台,推动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性利用

  “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优势就是资源优化整合。 河南省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化平台的建设,对公共资源、公共服务进行优化调配, 同时也有利于助力各行业的信息化沟通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推进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深度开发,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府管理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包括信息资源、融资平台等在内的综合性创业载体的整合,并通过逐步开放与民生相关的政府数据,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在政府公共治理方面,省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的打造,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建立“智慧城市”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 62400410136)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 S1期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徐金超

  一、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河南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创新型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一些企业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忽视科技研发的现象比较普遍。 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 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

  二是创新要素需要强化,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 一些创新平台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权责不明确、机制不完善,硬件设施差、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综合要求。

  三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科技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科研机构缺乏整合优化。 一些科研机构存在管理分散、行业分割、实力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科技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不同系统、部门和单位对科技资源实行封闭管理,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成优势。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由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等原因,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创新政策执行落实有待加强。创新的管理体制不顺畅。具创有科技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间配合联动不够,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由若干部门多渠道配置,造成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和区域分散的状况。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编制、人员、经费等无法得到保障,大多数县(市、区) 机构改革撤并了科技管理部门,省科技计划体系由科技职能有弱化现象。创新的考核促进机制不健全。科技强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尚未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考核缺少技术创新评价指标,致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缺乏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二、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创新创业,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制定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区大力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服务企业、集聚人才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及枢纽作用,成为科技型企业孵化的创新载体,把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作为考核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指标。 抓好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试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期建设、研发投入、仪器购置及骨干团队引进等方面的财政补助力度。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要落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细化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指标作为孵化器建设用地,落实工业用地孵化器载体房屋可分割转让政策。制定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对孵化器区域布局、建设运营、孵化服务等进行引导。 建设一批前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器和大型综合孵化器,建立孵化器运营绩效评价机制,建设孵化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省孵化器运营机构合作与交流。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创新创业。 要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 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 给予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和优秀项目资助。 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二)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超常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

  一是打造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在落实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股权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财税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以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为主体,集聚全国的农业科研力量,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科研洼地和产业化基地,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能力,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多元投入,强化商务、法律、财务、贷款、人力资源、风险投资、公益中试等增值服务功能,并在产业选择、 内部服务等方面探索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加速成长。动员和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立联盟,制定出台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标准化促进、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力度,扶植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联盟,逐步形成市场导向、产带学研、自下而上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是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自主研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能力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类别和级别予以配套支持。对创新平台实行定期评价、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晋级国家级创新平台, 并积极推进平台的行业开放和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的运营效率,加大面向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为创新各方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放大资金的使用效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并明确扶持重点。 通过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和稳定增长引导全社会投入,集中现有科技专项资金, 重点向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技术含量高、产学研结合、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倾斜。 重视对科技企业的上市引导和培育,加大对企业在股改和上市等关键成长期的资金支持, 通过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创新。

  二是调整财政资金存量结构。将支持高校科研项目资金调剂一部分直接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对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给予奖励。 调整研发资金用于保障性、竞争性和公益性类别的结构,保障性资金应对省级科研院所给予稳定支持,资金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且不再进行二次分配;竞争性资金应重点用于科技竞争性项 目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能够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公益性资金应统筹考虑公益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转化,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公益成果积极推广转化。

  三是创新财政企业资金使用模式。改变政府资金“点对点”、“一对一”支持方式,逐步加大财政对企业间接投入比例。 有计划地增加省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投入力度,帮助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 强化普惠制奖励引导作用,加大对全省企业申请及获得专利授权的普惠制奖励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四是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鼓励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对科技贷款达到一定规模、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成效显著的银行机构,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资金奖励。 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天使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放大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效应和使用效益。把一部分适合由政府担保、投资公司管理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以投资经营的方式支持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以此增强政府支持企业的力量。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强化政策、市场、人才、舆论的支撑保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条件

  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尽快推进《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办法》出台,争取政策条款上有更大的突破。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程序, 降低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的门槛; 对科技人员 留职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资本注册实行“自主认缴”或“零首付”;省级平台在孵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额奖励返还企业。 地方政府和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的配套政策,摒弃短期行为和部门利益,拿出“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的政策我们都可以给” 的勇气和魄力,并重点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 强力推动创新创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从司法和行政两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专利资产权威评估机构和专利供需服务平台,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规范、整顿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强化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代理服务机构的政策资金扶持, 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的 良好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采取给予高额项目启动经费和创业资助、建设高规格人才公寓、开通就医及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等有力措施,集聚各领域拔尖人才和科学家级别的高端人才; 定期组织海外和省外学习交流活动,大力推进以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联系高级专家制度,安排或增加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全面落实博导、博士后津贴待遇,设置“创新人才奖”等措施,做到以感情、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 四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创业大赛,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对创新声誉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光荣、创新有为的社会共识以及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

  来源:社科纵横 2016年第6期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

◇马卫国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一) 创新人力资源有待提高

(二) 创新资金投入较少

  (三) 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四)知识创新研发机制不完善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提高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

  (一)依托有效载体,开展创新驱动

  首先,尽可能依托郑州航空港为有效载体,来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结构升级。 郑州航空港可以以航空货运为主,逐渐建立一个以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推动企业之间的创新扶持、联合创新、兼并收购、消化吸收等来更好的加快电子信息、会展、金融、生物医药、总部经济、高端研发、航材制造、仓储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对郑州航空港的其他行业的功能进行强化,并逐渐向周边区域延伸, 以达到提高我省整体综合实力的效果, 更好的推动与郑汴新区、郑州中心城区联动发展, 明确郑州航空港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其次开展科技创新工程。在进行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四集一转”标准,来对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快功能集合构建,逐渐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综合能力。此外还需要围绕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来不断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从而形成一个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联系更加紧密的基地项目,提升集聚区的带动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最后,还需要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产业之间的调整和分配,强化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链条,更好的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二)对行业领先企业给予扶持, 以带动全局发展

  河南省属于我国大省,其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中部的郑州和洛阳等区域,并且区域布局均衡性较强,而且在创新型企业经济建设与科技实力方面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其创新型企业对于河南省创新驱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河南省可以将一些重大企业、关键科技项目资源更多的分配到郑州和洛阳等区域,对其领先性企业给予扶持, 以更好的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措施对市场竞争环境进行维护,健全知识产权体系,以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更好的推动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

  (三)加大“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如今,随着国际各个领域的发展,加大“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过程。 而协同创新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建立新型的、战略性“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其满足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内在要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高校所具备的学术理论优势,加大与科研机构配套设施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获得最新技术动态,获得技术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加强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和技术资源共享,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确保创新驱动更好的发展。

  (四)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创新资源

  首先, 采取措施推动我省重点产业的改进和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建材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产业等是我省的重点产业,需要发挥好这些产业的龙头作用,并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钢铁工业、有色工业、化工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 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型产业。 要想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就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借助科技创新作为保证,加快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其次,在我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高效、高产、优质、绿色农业的发展, 以更好的满足农产品发展需求,推动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这对于加快我省农业发展转变至关重要。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原料来改进和完善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现代化,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再次,立足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为了更好的适应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需要根据我省环境基础,建设“美丽河南”,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产业共生关系,延伸生态产业链,将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构建一个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共同发展的平台,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加大对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在进行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提升,促进其与传统弄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汇聚创新资源,并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 完善资源创新平台

  在进行资源创新平台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以资源整合为主线, 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并加快优化配置,对我省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尽可能为发展创新信息资源、创新物力资源、创新组织资源、创新财力资源等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并建成一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体系健全的创新平台,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企业和科研行业,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建立一个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网络体系,为推进我省创新驱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人才管理的创新

  在实施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时,要认识到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尽可能营造一个适合我省人才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 首先,推动人才结构的合理布局,使其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 加大对我省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要给予有效的引进和培养,借助人才资源的创新来推动我省经济的发展。 其次,扶持和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在进行高端优秀人才引进时,要以企业为主,并遵循突出重点,政府扶持、项目带动的原则,来进行我省相关行业及重点领域的优秀人才引进, 并依靠企业平台来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对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我省兼职、全职或短期工作提供保障,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以便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 以智力服务为核心,加大人才的柔性流动,尽快突破工作方法、工作地点和工作领域的限制, 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七) 建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良好的投融资体系可以有效推动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并且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投融资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并由地方政府、创投基金、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求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对重点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撑,并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扶持专项资金,对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在进行河南省自主创新发展时,对于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要给予足够的投融资支持,以保证这些企业的更好的发展。其次,加大科技与金融的全面合作, 以此来满足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 在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最好为其提供科技支持,采取降低贷款门槛、贷款授信额度、简化贷款程序等手段,来为那些市场前景广、成长空间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 最后,构建河南省风险投资基金体系。与政府的银行贷款和直接财政补贴相比,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可以有效提高自主创新与研发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鼓励河南省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更多的涉足到风险投资领域,如宇通客车、双汇发展、安彩高科、中孚实业等,从而为企业发展和产品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要与我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有效缓解资源压力,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高我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地位。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重大突破与进展评估研究(201 5B034)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下)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措施

◇徐继忠

  一、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设计

  针对世界范围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河南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就必须按照国家创新战略统一部署,形成新的创新合力,增强创新供给能力,进而产生新的创新新动能。 理论创新是应用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河南省要想在供给侧改革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只有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技术创新才会有重大突破,才会有国际一流产品占领国际高端市场。 然而,理论创新需要不断的长期累积,需要制度激励,需要培养长期甘于寂寞的高端理论人才。理论创新往往不容易立竿见影,因此要着眼于长远目标,着眼于发展后劲和动力,这就要首先从改革目前的科研体制入手。

  为了调整河南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根据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精神,进行供给侧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在一系列制度激励下进行的行为。 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制度, 内在的激励导向也是不同的。 因此,河南省在制定激励创新的制度的时候,就要首先考虑该项制度的激励导向。 从某种程度上讲,制度同时是用来规范权力的,只有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起作用,河南省的创新工作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础上,通过繁荣哲学与社会科学来实现以深入挖掘中原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武术文化、旅游文化、戏曲文化等为内容的思想性文化创新,进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企业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和全省治理的顶层设计能力。 通过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 自然科学理论创新提供崭新的思维角度,为自然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路线新思路和试验新路径。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十三五”期间,河南要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培育人才、强化服务,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有明显提升,就业、创业、创新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努力使河南省成为创新创业先进省份。 到2018年,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服务完善、发展成效明显的众创空间,汇聚一批以企业家、高端人才、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者, 培育一批以新兴业态、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基本形成政策清晰、载体多元、机制创新、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 到2020 年, 覆盖全省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二、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七大工程

  一是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体系。 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中国(郑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新载体。 推动郑州、洛阳、南阳等创新型城市建设,鼓励各地争取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二是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队伍。推动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 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大工匠”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首席技术专家、“大工匠”和工人创客团队,鼓励企业二次创业。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抢抓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推动各类众创空间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大型网络平台开放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推进众创。 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研发、设计等外包,大力发展交通出行、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众包新模式,积极推广众包。 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和信息资源,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生产协作、开放标准,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立体实施众扶。

  四是发展创新创业服务。 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加快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创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引导各类孵化器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开办场所、政策咨询、财务税务、法律顾问、金融支持、知识产权等全方位专业服务。 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集聚区域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完善评价导向机制,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激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 积极探索交通出行、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营造政策环境。 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 促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强化创新创业要素支撑。

  六是实施“互联网+”工程。 实施“互联网 +”创新创业工程,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推进开放式创新。 实施载体升级工程,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实施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数据、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实施环境提质优化工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开展专家咨询指导服务,常态化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

  七是构建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创新驱动战略系统工程。理论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导向,文化创新是内涵。首先,要以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其次,要以政企研共生协作发展模式的建立为核心。 再次,要以河南高科技服务业前端产业链共生条件的创建为基础。 最后,以河南高科技服务业后端产业链共生载体比较优势的形成为支撑,以河南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求性高科技服务业深度拓展为主体,形成以人才链、创新链、市场链、价

  值链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工程系统。 同时,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是以协同创新理论、分工理论、共生理论、权责一致理论等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根据的; 河南省情的分析是以协作不完全、共生不充分为主要内容的; 内生型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以高端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储备以及发达的高等教育为共生前提的, 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接枢纽是高端科技型服务业发展的共生基础;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形成的诱致性需求引发的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性提高是高科技服务业共生协作绩效的表现形式。将原创性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协同推进,将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将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普及共同推进,提高创新供给效率,增强创新供给能力,最终形成河南特色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5B032)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决策探索 2016年第16期

  

国内外智库建设发展经验与未来趋势

◇徐西胜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 以受“参与型政治文化”主导,鼓励各类智库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影响公众舆论、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作用。 其主要特点是咨询活动的实用性、智库人才的流动性、咨询业务开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公众的引导性。突出表现为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向综合和专业两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一些大型智库走上“强者愈强” 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具有综合性集成能力。 另一方面, 一些规模小、特色明显的智库越来越向专业性智库发展。

  二是国际化趋势加剧。 一是经营理念的国际化; 二是研究人员的国际化; 三是研究视角的国际化; 四是智库业务的国际化;五是组建全球或地区性智库网络。

  三是网络化趋势日趋明显。 一是智库都普遍加强网站建设, 及时公布、宣传最新学术思想、观点、研究成果和政策主张。 二是通过网络进行民意调查、发动相关政策讨论, 为智库研究提供新的思想源泉。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一是通过自属图书馆和专门的情报信息网络为智库的研究提供信息服务。二是重视建立各种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为智库搜集、处理和提供信息。 三是智库通过国际信息交流互换、从驻外使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途径获取项目信息或情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最新研究资料与信息。

  五是智库意识形态隐性化。 美国智库极少强调 自 己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把智库的意识形态倾向大都熔铸于自 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中, 以利在成果的社会传播中实现其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美。

  近年来,我国在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也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上海整合研究资源,统领当地智库机构共同发展。 大连建设社科研究基地,推动地方智库发展。 南京组建智库联盟,实行会员加盟制,吸收国内外一流准官方、官非结合、非官方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加入,发挥智库联合体的优势,初步形成专家、民间、企业、官方、媒体“ 五智汇聚”服务决策的格局。他们普遍重视扩大国际影响力、注重锻炼研究人才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信息数据库建设,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智库总体上将朝着新型现代智库方向迈进,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智库发展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一是发展形态多样化。未来智库建设将形成以官方智库为主导、以高端智库为龙头、 以社会智库为补充的基本格局。

  二是研究方式专业化。未来智库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研究将成为常态,一些综合型智库将更加突出专业特色与品牌效应。

  三是资金来源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公共财政渠道,个人、基金会、企业提供的社会捐赠将成为未来智库资金的重要来源。

  四是团队构成复合化。 未来很多智库研究项目将由专家学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甚至自由职业者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研究团队。

  五是决策参与全程化。未来智库不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一些优秀智库还将深度参与政策的论证、执行、评估过程。

  作者单位: 济宁市政府研究室

  来源: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6年第5期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比较分析

◇黄茂兴 王珍珍

  2015年4月,国务院分别批准福建、广东、天津自 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上海自 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我国 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2. 0时代。 比较分析四大自贸试验区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四大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

  一是不断创新管理服务。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不断创新管理服务, 实施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公布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责任清单。 2015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构建了六项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举措,包括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工作机制、加强信用管理、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等,探索通过减少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 网上办理等方式进行简化优化,共计232项。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施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企业设立、贸易服务、资质资格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效率提高75%。福建自贸试验区80% 以上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已下放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实施,率先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自2015年10月1日起,“三证合一” 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 广东自贸试验区90%以上的外资项目实现了备案管理,企业注册登记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22个省直部门下放60 项省一级管理权限,行政审批时间压缩了50%以上。

  二是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积极拓宽新型贸易业态,在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展示交易以及融资租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上海、广州、天津以及福州、平潭均获得跨境电商试点的资格,上海、天津获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上海 自 贸试验区的保税交易制度复制推广到其他三地自贸试验区。 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融资租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12月,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500多家,集聚效应明显。此外,各地自贸试验区积极提升航运服务能级,逐步推进以贸易便利化为中心的贸易监管方式的转变,率先实行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和海事等部门的一站式查验平台,通关效率明显提升。 其中,上海货物贸易实现了海关、安检和商检等17个部门的“单一窗口”联合办公; 天津自贸试验区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到2个小时,节约70%的报关成本; 福建 自贸试验区在对台货物贸易方面,率先简化 ECFA原产地证书提交手续、单方面采信台湾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认证结果和检测结果; 广东 自贸试验区海关平均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检验检疫查验率降低90%。

  三是投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 自2015 年5月8日起,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共用同一份负面清单,相比较之前的负面清单而言, 进一步减少和取消了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 自贸试验区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减少了 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 自贸试验区虹吸效应显著,入驻企业大幅度攀升,截至2015年1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2. 1万家,其中外资企业4000多家;天津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 41万户,新设外资企业657家;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4. 3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131 家;至2016年2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19357户,同比增长4. 2倍;注册资本3483. 07亿元,同比增长6. 73倍。

  四是在金融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开放创新。 天津、福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立足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经验,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逐步推出各类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改革措施, 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逐步扩大。 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体系建设、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金融业务创新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5年底,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10家,实现境外放款2. 8亿美元,为企业节约成本约 1500万美元, 同时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融资租赁作为天津 自贸试验区金改的重点;2015年7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启动了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广东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金融和类金融企业超 2 万家,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226. 34亿元。 2015 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中国(福建)、中国(广东)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金融改革举措,逐步完善顶层设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又迈出了新步伐,截至2015年底,共设有21 家法人银行、99 家分行、13 家专营机构和301家支行级网点,此外还有27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改革和服务科创中心成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特色。

  二、创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差异化功能定位。 尽管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结合了各自的区位优势,各具特色地提出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接思路,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四个中心” 的建设以及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需要,天津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福建自贸试验区突出强调了对台交流合作以及 2 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则突出强调了粤港澳一体化和带动泛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功能定位。 但四地自贸试验区在主要任务设计、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吸引外资企业方面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力量方面的“权衡”和“比拼”。从服务国家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四地自贸试验区一定要差异化功能定位,共同服务于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需要,更多强调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 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要协调各方共同推进。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均是在原有的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实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建设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但如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效能、优化服务;如何调动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互动、联动,共同推进创新发展; 尤其是如何理顺自贸试验区新政策与原有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好政策调整带来的难题等,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实现整体推进。

  三是要强化政策的落地实施。 四大自贸试验区都存在部分创新举措的提出仅停留在政策设计的层面上, 并没有很好地根植于当地企业的需求, 企业在对部分政策的落实、流程等方面了解知之甚少,甚至在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不懂得找哪个部门来解决的情况。 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出台的创新政策的解读,特别是需要加强引入专业人士来帮助解读、推广,让更多的民众、企业家了解并加以应用。 同时,各部门要持续跟进,及时加以研判和评估分析,必要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进行纠偏, 以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如何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联动。 一是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借助国务院建立的 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帮助协调解决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四地自贸试验区之间、自贸试验区内各个片区之间的协作,通过研讨会、工作沙龙等形式,破解难题,深化合作,实现各个 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差异化联动发展,共创“1+1+1>3”模式。 三是加强四地自贸试验区中省直部门间的沟通联动,提高政府政策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提高政策落实效率。 四是加强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政策前瞻、资政服务功能。

  二是加大产业深度融合对接。 一是有序推进自贸试验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升级, 引进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是促进自贸试验区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根据产业功能布局的原则,可以考虑将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分为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域以及自贸试验区功能辐射区域三个层面,加强各个区域层面的对接与联动,将创新举措由区内惠及到区外,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的复制和推广。

  三是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大力度引进 自 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所急需的金融、管理、航运、物流等相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引导自贸区企业用好用活人才政策, 以多样化的形式吸纳人才。 加大四地自贸试验区中高等院校、高职和中职院校开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所需的相关专业和课程。 做好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后方保障工作,使得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四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务实高效的政务平台,整合行政审批平台、便民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完善贸易平台建设,促进平台功能在进出 口环节、运输、仓储、加工等流程的全面延伸覆盖,增强平台界面的用户体验感,提高售后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跨境电商平台建设, 实现统一监管、统一申报、统一结算、统一退税等一站式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陈文玲刘秉镰刘维林:新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内生动因

  首先要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产生的新经济,认识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和颠覆性影响。一是互联网革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单一的技术革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动因,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二是互联网革命呈现不同于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的独特特征,以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强融合化、移动化和泛在化作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三是互联网革命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产生颠覆性变化,世界经济内涵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 四是世界各国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抢占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为我国实现赶超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 其次要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引发传统业态深刻变革的趋势特征,在加速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变革中掌握主动权。 一是下一代制造业业态——主要特征是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即时传输、流程再造。 二是下一代贸易业态—— “E国际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并存,并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三是下一代服务业态——服务智能化、需求个性化、移动互联网成为消费主流。 四是下一代农业业态——订单生产、信息可追溯、农村电商成为主渠道。 五是下一代大数据集成协同与市场交易业态——大数据存储、大数据交易与消费、数据生产和增值。第三要深入研究互联网革命的基础理论,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的实践进行提升,提炼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理念与概括。 一是信息时代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规律, 打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二是互联网革命打破传统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等表述,赋予信息要素以全新的内涵,重建和拓展了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三是互联网革命引发的业态变革, 打破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体系的经济状态,代之以非均衡为特征的新常态。 第四要系统分析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寻找我国 目前的差距和问题,争取把握主动权。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赶超过程中,互联网在我国应用呈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因此在我国互联网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珍惜我国 目前在互联网革命中取得的先发优势,争取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来源:《全球化》 2016年第7期

 

何秉孟:牢牢把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价值定位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从经济调节机制角度看,要始终坚持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看,在宏观层面,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 在微观层面,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所有资本、私有资本(包括外资)合营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即“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种经济结构,从字面上或从形式上看, 同新古典综合派笔下的“混合经济”区别不大,但从本质上看,有重大区别: 首先,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前后发展“混合经济” 的实践,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了应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市场失灵”、稳定宏观经济,巩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其次,其所谓“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并不是代表全民的国家所有,而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特别是垄断资本利益。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仅是为能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过程中,克服市场的盲目性、逐利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的市场失灵时, 更好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以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能防止两极分化,确保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长期地、持续地努力,创造发达的物资条件,最终消灭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由此可见,要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发展“ 混合经济”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指示精神,应该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国有企业改革釆取何种形式不可“一刀切”。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应坚持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 双向流动。第三,在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 双向流动,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坚持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 第四,严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审批和验收程序。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年第5期

 

宛诗平:产业扶贫谨防“揠苗助长”

  实践表明,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 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脱贫后的发展难以为继。 给钱给物只能是短时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持续长远。 只有通过产业扶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有可靠的保障。 不过,任何产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周期。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不尊重当地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出现了“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贫困群体声音和意愿边缘化等现象,在基层造成一些失误和浪费, 甚至滋生了利益输送、变相腐败等问题。 推动产业扶贫,要谨防“揠苗助长”。 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发展产业的经济属性,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其次,产业扶贫要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及贫困户的脱贫需求,研究制定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 再次,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对一些基层干部挪用、骗取、套取、挥霍扶贫资金的行为,必须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追查到底、精准问责、严惩不贷。

  来源:经济日报 2016年9月19日

 

李远行:农民工融入城市需重视心理重构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可能。 农民工融入城市,有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只有文化心理适应了,才说明农民工完全融入了城市社会。 调研发现,当前城市中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底层心态、过客心态、边缘心态、保守心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实现农民工心理重构, 即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首先,要重构社会基础结构。 农村要提升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合作能力,为农民工进城后融入城市奠定观念和行为基础。城市要通过提供社区工作和组织资源,做好农民工进城的对接工作。其次,重构社会行动。城市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具有包容性。政府要通过保障农民工依法行使各项权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行为规则,从而最终融入城市。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9日

 

张惠辛:供给侧改革不能忘记品牌化

  “供给侧改革”要素包含: 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生产(产品)等,作为供应侧的改革,应该首先抓住最核心的生产(产品) 要素入手, 不仅要解决新的增长动力等表层问题,而且要推动解决一系列系统化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品牌化是不能忘却的重要方式。 (1) 品牌化是带动工业、农业与科技价值提升有效方式。 品牌化将给中国制造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升级。(2) 品牌化是推动消费整体升级,形成诚信消费文化的重要方式。 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消费增长, 而且是有序而诚信的商业文化。 (3)品牌化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供给侧与消需求侧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大格局。

  来源:《中国广告》 2016年第5期

 

王轶王琦:保障大城市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本各要素中,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与其就业机会、职业选择高度相关。 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一般性的技能宣传性培训)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业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失地是“非常态”, 就业是“常态”。 城镇化进程中,居住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民往往会被吸纳入城市人口大军, 这是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资源,调动优势, 建立城郊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民主参与机制,是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来源:《当代财经》 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