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18”重要讲话精神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日报  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09-18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日前,由河南省社科联、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焦作黄河河务局、武陟县人民政府、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交通学院承办的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论坛暨第九届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在武陟县召开。会议设主论坛和分论坛,邀请王兆印、阮本清、张云泽、沈秀丽、黄寰、董杰、张锟、张新斌、苗长虹、王裕清等北京和沿黄省(区)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河南省政协有关领导,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担当起保护黄河的历史责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出席此次会议的河南省政协有关领导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河南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河南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保护黄河的历史责任感。沿黄九省(区)社科界要不断加强合作,就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多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护航。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提出,大河奔流,岁月悠悠。黄河流域从“边缘化”到“再崛起”,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发展逻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开启中国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篇章。“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从汉武帝的瓠子堵口,到清朝康熙皇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充分表明保护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极端重要性。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黄河流域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责任重大,不能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山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云泽谈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研究制定“河南方案”、全面落实“河南责任”。同样,山西省也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并于今年5月由山西省代表团向全国两会提交了有关意见建议,体现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强调,从中国历史视野看,黄河不仅是中国一条极其重要的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河、文明之河、精神之河,其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文明价值难以估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责无旁贷。武陟县历来是治黄重地,又是著名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要自觉担起时代重任,努力把武陟打造成新时代的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经济强县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智库作用,使武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黄河文化研究的圣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黄寰认为,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载体。要强化责任担当,找准战略定位,推动长江、黄河流域携手开发、共同保护,实现长江、黄河共治;要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分治之策,因地制宜提出有各自特色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长江、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大河报首席记者于茂世谈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始终贯穿中国治河史。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就是实现千百年来人们期盼的“黄河清”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建造的人民胜利渠和三门峡、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就是“幸福河”工程。在新时代,我们要持续建好“幸福河”工程,让黄河全流域从中受益。
  2
  深刻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明确黄河保护发展的实践路径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把握好新时代治黄规律。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王兆印强调,河流有生命,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刺激反应及随环境演化的生命体特征,必须把河流看成能够博弈的生命体对待。河流又分阴阳,阳性河流三角洲向海洋延伸较快,形成单一河道,不稳定常改道。黄河是一条阳性河流,治理黄河应该顺其特性加以驯化,消弭灾害而后兴利。对比研究黄河治理策略表明,与束水攻沙相比,虽然宽河滞沙的成效比较慢,但具有长治久安的效果。三门峡水库建设初期,低估了泥沙的危害性,但从战略上看,它符合宽河滞沙理论,现在它有可能浴火重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阮本清认为,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上,应结合生态服务、生态消费的特点,进一步探索构建基于市场调节、资源共享机制的制度优势和标准,建立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补偿经费哪里来?一是加大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保障青海等源区省份水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调整源区省份中央与地方投入水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比例,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比例。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应急调水方案实施后如何补偿?一是建立与应急调水过程相关的发电、灌溉等效益损失与调水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计算模型;二是构建操作便捷、实用可靠的应急调水损失与效益评价计算仿真模型;三是设计好补偿的制度框架。
  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对症下药。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锟认为,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它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要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挖掘、整理和传承黄河文化上,建议成立沿黄九省(区)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联盟,更好发展黄河流域的文旅事业;在加强协同作战、融合发展上,建议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联盟,开展政研互动、区域互动,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命运共同体。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李新年强调,无论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从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的现状看,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所以,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员王珏与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淳伟德认为,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分布带、人口集聚带和经济发展带,目前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局部人地关系失衡的难题,特别是黄河上游的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基于黄河流域四川段的社会生态系统演化历程和治理历程分析,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在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畴内,进行全局统筹和系统治理,注重对不同要素的精准化和差异化管理,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受益,同时提升行动者的社会生态系统观。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原副巡视员、山西省环境治理协会首席专家王景龙提出,汾河从太原穿城而过,使太原自古有“锦绣太原城”之说。但是,近年来太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要重构太原市优美的水环境,打造新时代“锦绣太原城”,必须以其生态环境未遭到破坏前的优美形态为参照,下大力气将汾河太原段“一干九支”水系复流。内蒙古乌海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燕谈到,乌海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乌海能改变“傻大黑粗”形象,走上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在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绿化和生态修复的力度,持续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树立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艾少伟提出,要加快形成黄河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统筹协调方略。重点建立全流域综合要素支持系统,着重开展黄河重大问题的跨学科协同研究;适时成立黄河流域管理局,开展全流域统筹协调工作;建立黄河流域高校研究联盟,发挥沿黄省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控;借鉴长江、珠江等流域综合发展经验,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内区域经济合作。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工程师徐腾飞强调,推进黄河法立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践行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以法治手段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建议在推进黄河法立法上,要重点关注立法执法制度、管理制度、协同制度和保障制度的建设,开创新时代以法治河的局面。太原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耿国婷谈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就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来说,要优化水资源供给,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分配公平化;要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利用的可持续性;要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治理措施的影响。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强调,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黄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我们将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先,以高质量发展为要,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红线,进一步加大大运河永济渠渠首研究工作和黄河旅游国际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的力度,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担当作为。
  3
  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蕴含在丰富多彩的“黄河故事”里,缔造了黄河文明之舟。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强调,河南是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讲不完的“黄河故事”。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重要论断,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讲好“黄河故事”,综述大黄河“水”与“人”的千年故事。要着重讲好黄河文明起源的故事、讲好黄河精神的故事、讲好黄河人物的故事、讲好黄河文物的故事、讲好黄河文化的故事、讲好黄河生态的故事、讲好黄河旅游的故事、讲好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好黄河文化地标的故事,讲出故事背后的学理、道理和哲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苗长虹认为,整个黄河文化,是基于各地地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这其中,中原文化是核心,是主干,是主根。中原文化包括齐鲁文化、关中文化、陕晋文化等,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化是一个必经之路。中原学不是普通的地方学,它的核心是研究大中原地区的文化前进动力。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应把中原学包括黄河学纳入学科体系和人才培育体系中,以更好保护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谈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的代表,因其在史前率先开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进程化,并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其发育成的仰韶文明,是中华文明喷薄而出的第一道曙光。要加强以仰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黄河文化建设,讲好“黄河故事”仰韶文明篇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
  “黄河故事”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要传承好黄河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河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新斌认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认真研究和提炼激荡其中的黄河精神,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任,也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河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格物鼎新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黄河交通学院校长、教授王裕清强调,黄河精神是体现黄河生长运行的人格化特征、反映黄河流域人们精神气度的一个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黄河精神的核心内涵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道德精神。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志强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是我们心灵皈依之所。我们对黄河精神的研究,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要遵循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聚焦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从精神的最高层来看待黄河精神。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教授郭旭东提出,甲骨文的发现,坚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研究,讲好“甲骨文故事”,推动甲骨文的活化利用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进一步坚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大象出版社副总编张前进谈到,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策划了全媒体出版工程《中华文脉》,包括文明之源、文化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创造、文化黄河和文化传播等丛书。大象出版社承担了一部分出版任务,旨在打造一批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的精品力作,共同打好河南“黄河文化牌”,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文化色彩缤纷,要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加以保护传承弘扬。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纪委书记千析提出,我们正在落实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筹建以及挂牌工作。在做好文化价值评估及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内西安市城市水文化建设、郑州市水文化体系构想、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水务建设以及东营市生态文明展示、三门峡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议等工作,为黄河流域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全链条文化支撑。焦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宫松奇强调,从古到今特别是人民治黄,焦作“黄河故事”非常丰富。比如,成功兴建人民胜利渠,改写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开篇之作。要保护传承弘扬焦作的治黄文化、太极文化、农耕文化、怀药文化、怀商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讲好焦作“黄河故事”,加快构建有利于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烙上“焦作印”。青海省委党校教授沈秀丽谈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依托黄河流域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黄河石的美名和独特魅力,坚持文化引领、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黄河石艺画产业,并成功走向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成为青海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谈到,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内蒙古正在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规划,包括一个总规和三个子规。内蒙古黄河文化的精髓是沿黄河运文化。内蒙古沿黄河运,是古代中国与域外世界沟通、扩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渠道。为研究内蒙古沿黄河运文化,我们正做考古研究、文献研究和口述历史,力求还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历史文化原貌。
  4
  深刻把握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机遇,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金铠强调,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抓住国家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良好机遇,重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重心,积极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品,提供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加强黄河文化和黄河旅游的深度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研究员闫德亮提出,目前沿黄省份的文旅融合基础好、旅游收入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战略机遇显著,但存在整体协同相对滞后、资源利用不足、品牌美誉度不高的问题。因此,要树立全局思维,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要加强协同合作,搭建共赢平台;要加快资源转化,发展文化新业态;要突破界限,多元联动;要凸显差异化发展,契合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旅游活化的互促关系,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内生动力。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山西省品牌研究会理事张建忠认为,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黄河中下游帝陵地下型文化遗产众多,要厘清黄河中下游帝陵地下型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创新其活化方式和旅游利用模式。比如,乾陵应以发展园林公园导向模式为宜,西夏王陵适宜发展特色文化导向模式,秦始皇帝陵以遗址公园导向为最佳模式,成吉思汗陵应构建形象导向型旅游利用模式。青海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解占录提出,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开发来说意义重大。要依据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及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要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业的亮丽名片;要加强资金投入、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治观念。
  深化对黄河文化及其内涵的认识,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水平。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牛建强认为,目前对黄河文化的研究,有的学者仍局限于对现象的罗列和概念的辨析。在黄河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中,我们应从问题入手,致力于黄河工程技术层面开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弘扬的一体性、跨学科性、综合性研究。黄河文化和生态、经济建设是同步和一体的,只有依靠文化的支持和科学认识的指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治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田世民提出,现在黄河文化在沿黄省份叫得很响,但问题是什么叫黄河文化,其架构和内涵是什么,包括黄河文化过去对黄河提供了什么支撑,对未来黄河治理和社会发展又能提供什么支撑,对此,我们要达成共识,以推进黄河文化和治河工程的结合,努力打造高品位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杨国斌谈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对黄河文化现象的概括,而是要深入到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体联系上。就黄河文化的内涵来说,我们研究认为它应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对象化于黄河或与黄河有关的事物之中,具体说就是生生不息、团结奋进、推陈出新、兼容并包、利万物而不争等。这样概括,能为我们加快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崭新视角。
  (课题组组长:李庚香 李新年 秦迎军 李顺兴 课题组成员:千析 宋淑芳 齐善兵 李杲 申琳 王裕清 牛玉林 吴鹏 李宁 陈卫华 执笔:齐善兵 慕小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