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新部署新要求,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需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保就业举措,精准发力、强化举措,保存量、扩增量、兜底线、优结构、提质量,确保全省就业大局总体稳定,守住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出台扶持政策援企稳岗保存量
全方位联动制定社保、财政、货币、金融等扶持政策,着力援企稳岗特别是帮助中小微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能力。一是打好“降、返、补”政策组合拳。持续实施社保降费减负、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工在岗培训补贴等稳就业保就业政策,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二是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开展“861”金融暖春行动,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奖补政策,加快落实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纾缓中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和资金困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完善化解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群体,加强就业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
推动创新创业培育动能扩增量
坚持以发展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催生更多吸纳就业新的市场主体,最大限度挖掘就业潜力。一是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共享经济发展主体,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新空间。二是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打造河南就业创业新高地,全面落实省部共同推进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备忘录,统筹运用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鼓励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
抓好重点人群分类施策兜底线
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困难群体就业。一是抓高校毕业生就业。深入实施“321”计划,利用智慧化精准就业平台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一站式空中就业”,提高人、校、企三方互联效率,提升就业招聘成功率。二是抓农民工就业。加强与省外劳务输入大省对接,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失业人员在常住地开展失业登记,尽量把外出后失业的劳动力稳在务工地。三是抓退役军人就业。建设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园,把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与双拥模范城创建、文明单位创建、党委政府绩效考评等结合起来,推动退役军人就业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四是抓困难群体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常住地服务制度和动态管理退出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实施技能培训提质增效优结构
把精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计划。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提升计划”“现代服务业技能提升计划”“‘文化河南’技能提升计划”等专项计划,结合产业开展精准培训。二是创新办学模式,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鼓励采用企业办学、引厂入校、订单式教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培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短缺高技能人才,强化技能培训实效,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三是摸清培训意愿,建立健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建立民政、卫生、残联、社区、村等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摸清有培训意愿的困难人员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公共服务匹配供需提质量
完善“互联网+”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岗位归集统一即时发布,化解劳动力供需质量结构性矛盾。一是建立健全全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畅通全省用工信息供需对接机制,统筹调配就业岗位,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二是成立国有公益性劳务公司。建立健全劳务经纪人制度,推动乡(镇)、村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广泛采集岗位需求,引导劳动力与企业直接对话,实现信息适时互换,精准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健全就业信息监测系统。推动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全链路数据实时动态监控,开放线上失业登记入口,实现失业人员基本信息、求职意愿和就业服务跨地区共享。四是开展政务服务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数据归集分析机制,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感受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切实强化稳就业保就业举措
河南日报 王元亮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