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信心,又提供了发展的实践方向和指南。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纷纷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出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必须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产业层次低、能耗高、国际竞争力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红利消减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变,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产业从“原”字头“初”字号低端产业,向高科技、低能耗的高端产业转型,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建新支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是制约我国产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背景下,要彻底解决产业低端化、低层次问题,必须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通过超前谋划部署,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加快突破芯片、光刻机等卡脖子技术,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实现重要零部件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由此形成强大的内部发展动力。另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纷纷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客观上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最终将汇聚成自主研发创新、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强大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较高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已迫在眉睫。以要素投入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由于产业层次低、科技的含量不高,难以承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重任。战略性新兴产业依傍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可以形成强大的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尽快摆脱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促进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实践中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核心技术缺失、制度建设滞后导致高精尖人才缺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业同质化严重、国际合作交流亟待加强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以破解。
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少、竞争力弱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格局。加大对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实施基础技术和产品等关键领域补短板工程,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尽快补齐产业短板,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为破解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几乎所有产能过剩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都实现了关、停、并、转。为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区域间产业项目趋同严重,既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也有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为此,要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国家层面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破解区域间产业趋同、同质竞争、中低端产品供应过剩等问题;在地方层面,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科技支撑等,因地制宜选择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项目。
为高精尖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在内的用人制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另外,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创新网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注重自主创新,也要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前提,尽可能吸收和借鉴世界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为此,要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发展战略、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