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坚持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常庆欣 2020-05-07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真正把乡村振兴这个工作做好,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确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就抓住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要害,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总的来看,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成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指南。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各有侧重又彼此支撑,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能够牢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科学把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在关联,整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是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创新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处于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强化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推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发挥乡村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拓宽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范围与空间,改善资源配置模式与宏观调控方式,使得乡村发展对整体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乡村振兴的全局和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改革动力。改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是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是要健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部署实施重点研发专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实用科技人才。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平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推进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乡村自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要素配置、干部配备等方面。二是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三是要推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二是要提升乡村生态品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三是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坚持开放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更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而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在开放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是要以开放思维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要以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一批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三是要以开放的市场环境汇聚要素资源。着力优化乡村投资和营商环境,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致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的营商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是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考虑脱贫后的政策连续性问题,探索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二是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基本服务的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有效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收入,从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