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加快发展应急产业,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城市而言,健全完善的应急产业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高效恢复能力,有效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推进城市应急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应急产业不能靠“突出事件推动型”被动发展,必须加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安排。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以开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研究编制城市应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应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引导全省应急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加快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健康发展新生态。二是优化应急产业空间布局,结合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统筹城市各类风险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依托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等,加快布局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园、应急科技园、应急主题特色小镇等,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应急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完善应急产业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时期推进全省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在财政税收、项目投融资、首台套产品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应急产业,为推动应急产业提质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应急产业市场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应急产品和服务升级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应急产品向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城市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一是推动应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围绕增强城市发展韧性,针对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等多样化、高标准需求,以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成系列、智能化的应急产品体系,重点提升发展信息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医疗应急救治设备、快速诊断试剂、矿用安全设备等特色优势应急产品,同时发挥市场和企业的积极作用,紧盯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应急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应急产业扩容提质。二是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进应急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应急产业数字化转型;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应急产业由单一制造向集应急方案设计、应急产品制造、应急工程施工与管理、远程在线监测及诊断处理等总集成总承包和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转型,培育应急产业“制造+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结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平战结合,加快发展壮大安全防护、应急通信、防爆装备、特种应急车辆等优势产业,推动更多军用产品和技术向应急领域转化,不断培育壮大应急产业规模。三是做大做强企业主体,发挥我省制造业大省优势,围绕信息安全、军民融合、应急装备、交通安全、医疗应急等五大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为突出优势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应急行业细分领域的标杆典范,着力形成全省应急产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动能转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缩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加快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建设一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应急产业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一是加快应急产业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瞄准应急产业科技化、高端化、多样化市场需求,着力打造城市应急产业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安全产业示范园、应急产业示范园。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以“两站两室三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研发机构,积极培育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汇聚创新资源要素。二是加快推进应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坚持以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构建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体系,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骨干企业组建应急产业技术联盟、科研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应急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应急产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三是加快培育引进应急产业技术人才,适应人才市场新需求,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应急人才队伍;探索创新应急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优势,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扶持培养一批优秀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应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应急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切实解决应急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推动应急产业与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互促发展。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更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应有之义,要加快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将应急管理与应急产业发展融入韧性城市建设中。一是持续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城市韧性依赖于城市多种系统的耦合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为城市韧性提供功能保障和支撑,对此,要加快建立与韧性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城市面临危机程度相匹配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产业体系,进而提升城市抵御风险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形成应急产业与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二是积极开发城市应急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以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为引擎,以提高城市应对公共安全危机能力为切入点,以探索开展城市“韧性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积极推进应急产品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和家庭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观念转变,扩大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探索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加快推行巨灾保险,着力培育应急产品市场。三是加强城市区域间应急产业和应急管理协作,深化城市区域间应急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连、互促和互动,确保突发危机时期特定区域、城市间物资供需链的相对完整连接、整体协同和高效安全,通过区域内外产业协同联动发展,锚固城市应急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