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走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群众路线

光明日报  张浩2020-04-17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尽管我国境内疫情的本土传播已经基本被阻断,但散发病例、无症状感染病例依然存在,境内疫情仍存在“死灰复燃”的风险。特别是当下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加剧蔓延的势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国内外都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在疫苗研发出来并彻底战胜疫情前,不排除新冠肺炎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可能。因此,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疫情防控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而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就必须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实际效能。

  1.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作为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果断采取局部阻隔、延长假期等举措,从全国层面控制住疫情蔓延态势,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牢记,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在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战疫和发展双胜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重大疫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党员走在前头,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医生群体、建筑工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社区保安、种菜农民,个个都是战斗员,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疫情当前,许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写下“请战书”,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工地上,工人们通宵奋战,与时间赛跑,确保工程如期竣工;为保障抗击疫情物资供应,相关企业的员工第一时间复工,争分夺秒生产……人民群众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又要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形势特别复杂、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一方面,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新冠肺炎病毒潜伏期较长,一些感染者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可谓“看不见的战线”;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可聚集性扩散,防控疫情可谓“无边界的战场”;目前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这些因素决定了疫情防控斗争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这场人民战争的参与者和战斗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重点在“防”,要取得最后胜利,离不开群众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参与。当前,因应国内外疫情新形势,更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外防输入,是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境内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必须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筑起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坚固防线,不能出现任何漏洞。内防反弹,就要进一步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在广泛动员同心协力中结出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天罗地网。总之,防控疫情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继续依靠人民群众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挥企业家精神,积极复工复产和发展实体经济;鼓励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营业,鼓励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加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充分激发大众的消费热情,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启动实体商店消费,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为推动复工复市和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注入新的动力;积极应对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确保完成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做好因疫情致贫、返贫农户的帮扶工作,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总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双战双赢”的目标任务。

  3.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厚植人民情怀,增强仁爱之心,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像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的那样,“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从而切实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疫情中部分群众和企业面临的困难可能增多,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要俯下身子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入摸排、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尤其需要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发放临时生活补贴,相关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要及时启动。要将心比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话说到群众的心窝里,让群众如沐春风,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心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就要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疫情信息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抗疫斗争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法生动呈现这些题材、讲活这些故事,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发挥新媒体联系群众的优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还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发声,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用融通中外的话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事实证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是最响亮的集结号。危难时刻,只有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才能稳定人心、凝聚人心,把人民群众组织凝聚起来。贯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广大党员、干部就要继续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松劲”的韧性,当先锋作表率,引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从而汇聚起彻底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同时,还要继续用好网格化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总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是一大挑战,也是一场大考。只有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才能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异答卷。

  (作者:张浩,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