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河南日报  焦石文2020-03-18

  连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健康伤害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头脑清醒,慎终如始,不松懈,不放松,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同时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制度优势彰显,社会舆论积极向上,心态整体平稳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与病毒的抗争从未间断过。对现代社会来说,应对疫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面对突发疫情,恐惧是人类表现出的正常应激反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时,首先会选择反抗,然后在感觉危险强度较高时就会选择逃离,如果发现所做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时又会茫然失措。这种情绪在群体中会进一步放大,甚至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和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本次疫情中,恐慌情绪也一直存在,非理性的做法也时有出现。令人欣慰的是,谣言都在第一时间被权威解读粉碎,未能给社会情绪造成大的冲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近期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表明,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中国以强大的自信和行动力展现了中国力量,社会舆论空前集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响彻中国和世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战“疫”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整个社会增添了信心,这是社会心态保持稳定的根本所在。  

  疫情依然严峻,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现在国内的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并且,虽然当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相对稳定,但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这种情况能不能保持也值得警惕,要注重构建科学的疏导机制,降低社会消极心理的影响。  

  社会消极心理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认知,这是决定社会心理状态的关键。疫情期间,信息获取成为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透明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其次是群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离不开群体,尤其在信息获取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他人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最后是社会支持。疫情期间,很多人处于隔离状态,来自亲友以及其他途径的精神支持相对缺乏,不能有效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就会导致消极心理的产生。简而言之,社会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使民众知情权以及相关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降低消极心理的累积。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必须坚持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社会心理疏导体系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保证把信息快速准确发布出去。比如对每天新增确诊、疑似、死亡病例等详细数字的公布,对病毒诊疗方案、防护指南、疫苗研制信息等的披露,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中总会的快速介入,以及对谣言的及时反击等等,都导致了社会消极心理的快速平复。其次,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情绪宜疏不宜堵,消极情绪的疏导需要有效、畅通的表达渠道,诉求表达出来并得到有效回应,消极情绪也就自然消解。再次,利用已有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除对重点群体及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要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各高等院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部分医院也开设有心理门诊,要尽快建立线上平台把这一部分资源利用起来。最后,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我们的好故事好做法讲出来,有效抵消负面消息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新乡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