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提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河南日报  贺卫华2020-02-21

  公共卫生是以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提供医疗服务、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内容的“社会共同的卫生”,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治疗,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明确指出,要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公共卫生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公共卫生的重大意义,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补齐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短板

  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有一定专业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的“看病难”问题普遍存在,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看病需求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包括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配备等,更多集中于临床医学。总体而言,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中,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依然属于小众。在就业方面,由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体制缺陷、普通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需求量少、第三方检验机构发展不充分,导致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就业渠道窄。即使进入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于薪酬待遇较低、部分地区补贴落实不到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流失较多,人员严重短缺。除数量外,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分布也极不合理,多数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县以下农村地区人才短板更为突出。为此,要适当扩大公共卫生专业招生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破解公共卫生人才数量和结构矛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检验机构发展,拓宽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就业渠道,提高薪酬待遇,减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流失。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当前疫情防控中,从各地临时指定的定点收治医院可以看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全国公共卫生防疫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屈指可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储备,在大中型城市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分级、分标准的公共卫生防疫医院,作为战略性应急基础设施,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确保在较短时期内用于防疫治疗。在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公共医疗领域,增加医疗保健服务供给,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加快推进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上世纪60年代,我国建立了以“赤脚医生”“卫生院”等为代表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既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救治服务,又提供了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在消除天花、血吸虫等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原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解体,但是新的更高层次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并没有随之建立,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成为公共卫生覆盖的空白点,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防护和救治能力的农村很容易陷入困境。鉴于此,要加快推进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先,加快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必备的医疗设备,确保其顺利运行,消除乡村医疗服务空白点。其次,强化乡村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委培、代培等形式培养一定数量的乡村本土全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运用工资杠杆引导城镇医生向基层卫生院流动,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再次,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乡村医生医疗、医技和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水平和能力,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最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包括面源污染整治、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整治、扬尘和大气污染防治、垃圾污水专项整治等,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减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是一线医务人员和干部群众抗“疫”的防护工具和战斗武器,是处置和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物资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应急物资储备问题最为突出,抗“疫”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液、酒精、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用品严重匮乏,加大了抗“疫”难度。应急物资储备标准不统一,政府间缺少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沟通机制,在数量和品种等方面难以形成互补优势,影响调配速度和联动效果。应急物资储备形式单一,多以实物储备为主,缺少相应的资金及产能储备。为此,要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加大应急物资储备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应急物品储备数量,最大限度满足抗“疫”需要。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科学的应急储备物资目录和标准,按照分级储备原则,强化物资储备,并建立政府间信息沟通机制,形成联动效应。改变应急物资储备形式单一现状,既要有实物储备,也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和产能储备,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