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之日,朝阳喷薄而出,真是好兆头。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幼芽在残冰下、在泥土中、在枝条上孕育,勃勃待发。让人想起唐人的诗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好久没去湖边散步了。在最冷的那几天里,湖面结了薄薄的冰。湖里有鱼。于和煦的春风中坐在岸边的石块上看鱼儿在水草间自由自在地游,也是一件乐事。与岸相连的宽阔水域长满芦苇和香蒲,刚好是野鸭的栖息地。秋分过后,湖面便有成群结队的野鸭,引来观赏的远近游人。坐在窗前,看不到南归的大雁,但可以想象匆忙赶路的人。
我们刚刚度过一个刻骨铭心的春节。这个春节注定要烙在人们记忆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伴随着快速推进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团圆已经成为春节最重要的主题。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打乱了游子回乡的脚步,碾碎了倦鸟归林的梦。
然而,林总是要归的,家总是要回的。在武汉封城前,已经有很多游子满怀节日的喜悦踏上回乡的旅途。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身上是否潜伏有新型冠状病毒。和往年一样,他们同亲人团聚,同朋友聚餐,相互诉说一年来的感遇。病毒这恶魔就在人们亲密交往中悄然扩散开去。
于是,政府果断采取居家隔离措施。大寒至立春,短短十五六天,人们经历了从“团圆”到“隔离”的急剧转换。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段真正蜗居的生活。蜗居并不寂寞。大数据时代,交流非常方便。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即使身在海外的朋友,每天也能聊上几句,甚至比平时联系更紧密。人们通过各种新型社交媒介分享信息,相互鼓励。
有人说,这是躺在家里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事实的确如此。特殊时期,不出门就是贡献。不出门,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会有很多事情可做。昨天,朋友说在家做做饭、读读书、写写字,厨艺提高不少,感觉回到学生时代了。他是个成功的商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经商的路上,几乎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陪家人。
芸芸众生,职业各不相同,蜗居的体验也不会相同。重要的是,要把蜗居生活过得有意义。每一天都有意义,人生也就有意义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试图追寻人生的意义。其实没那么复杂,人生的意义就是快乐。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最紧迫的需求,就是阻断病毒传染渠道,不让身体遭受病毒折磨。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蜗居意味着快乐和希望。
蜗居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变更,生活才丰富多彩。对为事业而奔忙的人来说,蜗居或许是恰到好处的调剂。换一种生活状态,做做家务,收拾收拾房间,侍弄侍弄花草,整理整理情绪,未尝不是有益的事。
作为文字搬运工,有网络有馒头就能开工干活,蜗居不窝工。搬运文字并不比搬运砖头高尚。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把砖头摆整齐一样把文字码顺溜。这就是工匠精神。文字是很神奇的东西,不同的组合传递不同的思想。好的文字,可以给人力量、给人信心、给人希望,使人宁静、乐观、和谐。病毒仍在肆虐,我们有义务用文字驱散人们心头的阴霾。
更可贵的是,我们有一批不愿蜗居的人。他们是阻击疫情的“逆行者”。医院就是战场,社区就是一线。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整装有序地汇聚到江城武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觉在村口街头守岗尽责。这些“逆行者”中,有神一样的钟南山,有“拼渐冻生命,与疫魔竞速”的张定宇,有让省委书记在村口吃“闭门羹”的老党员。这些无所畏惧地坚守在疫情“风暴眼”中的逆行者,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希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行动起来抗击疫情,全球友好人士给我们支援鼓劲。一批批医疗物资运往武汉,一笔笔爱心捐助汇往武汉。有企业送来了亟需的口罩,有厂家捐助了宝贵的防护服,有老兵拉来了紧缺的蔬菜。一点一滴的善行义举,汇成浩浩的爱心洪流,滋养着我们的社会。
曙光,在眼前;武汉,不孤独。
《肖申克的救赎》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有奋战疫情一线的“逆行者”,有捐钱捐物的热心肠,有宅在家中的普通人。这就是病毒乌云里的亮色,这就是战胜疫情的希望。
时值立春。句芒布春令,屏翳收雷霆。窗外,和煦的阳光下是一树盛开的腊梅,金光璀璨。春风时不时送来缕缕幽香。不禁想起四年前出差武汉,江城的春天繁花似锦,如梦如诗。“湖畔新柳绿,枝头紫荆红。山水最佳处,春色有无中。”若有若无的春色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让我们坚信:春天已经到来,病毒必将遁去。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