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新时代黄河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五项目标任务,其中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应扎实推进。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一是保护历代治黄工程遗迹。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达着历史的见证,是最能直接产生历史触动的载体。黄河流域两岸的大王庙治黄遗址,流域内的摩崖石刻、洪水碑刻、修堤碑刻、水利图碑等历经风雨沧桑,凝结了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二是全面整理历代治黄工程文献。古人说:“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从《禹贡》所记“禹河故道”,到官修正史中的《河渠志》,再到诸多私家修史中河工技术、治黄经略的如实结撰,积聚了丰富的治黄工程文献,有专书、舆图、档案、谕旨、奏议、传记、诗词、图说、文书、碑刻,也有散见于正史、实录、典志、地方志、文集、类书、丛书等中的散篇,具有数量大、类型多、系列长、连续性、综合性以及地域性等特色。教化有根,斯文有脉,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历史治黄工程文献是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依据,而目前在对其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通过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实现系统保护亦迫在眉睫。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代黄河的治理滋生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国家文明,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力量和智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需要通过对历史时期治黄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关于治黄的理论性和规律性认知,发掘历史治黄中从治黄到护黄再到兴黄的人水和谐理念,以及治黄工程中积力之所举、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为当代科技治黄、工程护黄、生态兴黄提供历史借鉴。治黄是中华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活动,在治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伟大的精神文明。历史时期的治黄工程产生了重要的人文思想,如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众志成城等理念,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国家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凝结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彰显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要以历史文献为依托,以史实研究为基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为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培育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谱写了一部辉煌的黄河文化史。黄河多泥沙多灾害,黄河故事既是一部人类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的故事,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讲好“黄河故事”,就要对治黄历史全面建构,加深对历史上治黄工程成就和母亲河文化的认知,从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生产等不同角度解析黄河文化的内涵,传递具有中国价值理念的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对凝聚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文脉传承的重任,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目前治黄仍然存在重大难解问题,黄河治理是长久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大保护、大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明确了护黄、治黄、兴黄的新理念。沿黄九省区要立足长远、协同共商,注重流域综合规划、区域协调、整体治理,努力探索建立相关发展道路和保障机制。要以历史上治黄的经验教训为当代治黄提供参照,以黄河文化为当代治黄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系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