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当前,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要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黄河流域产业发展新优势,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我国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着力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与协调发展。但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东西分化”基础上又呈现出“南北分化”的新态势。北方经济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45.8%降至2018年的38.5%。黄河流域省区占北方经济的“半壁江山”,面积、常住人口、GDP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北方地区的44.21%、57.72%、55.84%、48.93%,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更是达到60.99%和61.96%。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平衡南北方,协同东中西”的作用,只有黄河流域的“崛起”才能挺起北方经济的“脊梁”,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黄河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的23.24%降至2018年的21.98%。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速落后于长江流域1.21个百分点。二是内部发展不平衡。山东省的GDP总量、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河南省的1.63、1.56、1.79和1.24倍,比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份的总和还要多。三是重化工业特征明显。黄河流域专业化部门主要集中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资源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黄河流域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的比重高达36.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7个百分点。四是创新能力较弱。黄河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亿元工业增加值R&D经费支出额、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83%、83.27%、54.23%、50.81%。五是对外开放水平相对偏低。黄河流域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32%、9.32%,仅相当于长江流域的23.70%、22.48%,比GDP占全国的比重低11.66和12.48个百分点。六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黄河流域的郑州、西安,GDP总量位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两位。省会城市首位度总体偏低,西宁、兰州、银川等首位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上游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与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中游地区应进一步增强能源开发利用和调配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下游地区应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持续转换发展动能,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从全流域来看,一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加强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延伸重点产业链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快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创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五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发挥山东在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快推进郑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辐射带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西安要深入推进“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战略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山东半岛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加快推进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大都市圈及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人口、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市场要素的一体化对接。
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根据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在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人口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要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积极培育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轴线和核心区,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依托连霍高速、陆桥高速铁路、济南—滨州—东营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包西高速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有效联结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晋中、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经济增长轴带,加快人口、产业聚集,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加强前期研究,明确黄河经济轴带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培育黄河创新走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突出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依托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及相关城市群、都市圈,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人居环境,打造国家级黄河创新走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