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从人居环境视角看,河南应在保护村庄和建筑风貌、加强色彩搭配、打造特色景观等方面着力,构建优美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
重视文脉传承,保护村庄风貌。在村庄整治规划中,深入调查,做好遗存保护工作。对能保存继续使用的建筑物,根据安全质量和使用特点,分别修缮、加固、整修。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对能够反映村庄风貌的公共空间,比如广场、古街巷、水流景观等也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村庄原有民居建筑作为基本风貌,吸取传统民居的精华,建造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同时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住宅,使新旧融为一体。村庄的原有肌理是经过岁月更替逐渐形成的,是村庄独有的脉络,在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将依山傍水独具特色的生态以及田园风光融于其中,共同缔造村庄的风貌形象。
维护建筑原态,谨慎活化更新。对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进行分类,划分为保留类建筑、提升类建筑和新建类建筑三类,分别提出引导策略。重点保护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建筑原始结构与风貌,清理修复,修旧如旧。对于品质一般并与环境没有不协调的建筑,可维持现状;对于完成度不高并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应将立面进行修饰,拆除影响美观的构件;对于品质差且存在安全问题的建筑,应根据保留价值安排拆除计划;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的建筑,要提出保护与活化利用措施。在建筑主体质量好的前提下,鼓励村民继续使用,也可以统一规划,置换功能,打造村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尽可能减少建设成本,避免大拆大建。新建建筑应与当地传统建筑平面相协调,建筑体量和色彩应严格控制。对围墙、栅栏、禽舍、庭院隔断等构筑物进行整治,起到丰富村庄层次、展现乡土风情的作用。提倡采用当地乡土材料,做出简洁朴实、尺度适宜的效果。
提炼地域元素,落实色彩定位。色彩是农村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整体色彩风貌的延续与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注重保护村落的原生色彩基底,延续建筑群与生态景观嵌合相融的色彩风貌,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在符合真实性、整体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相衔接原则的基础上,对村落色彩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结合色彩样本,建立色彩数据库,便于后期优化。从村落整体色彩、建筑色彩、自然环境色彩三个层次,对色彩的三属性和材质构成进行分析,最终落实村落的色彩特征和定位。根据既有建筑及其构件的不同材质、色彩中的比例以及对比等现状,对旧损建筑进行色彩修复。控制新建建筑的形态和尺度,保护村庄建筑整体基调色,适当补充辅助色和点缀色。
重构乡村美学,打造景观亮点。深挖当地乡土特色,展现不同乡村的个性空间。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如鹅卵石、黄土、乡土植物等,增加景观的空间特征,以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新材料在体现地方文化上稍显不足,但可以和传统材料取长补短,既可满足现代审美要求,也可延续地域文化。采用乡土植物营造乡村植被景观,植物的应用和布置要考虑植物的季相特征,使整个植物群落在每个季节都有变化。应广泛应用乡土树种,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乡土树种和不同植物的搭配。结合民居建筑组团,搭配绿化间隔,组团内适当留出庭院休息之地,与建筑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对比效果。沿街建筑的轮廓线要高低错落,富有韵律。道路是景观廊道的补充,可作为赏景视线的过渡。乡村节点是整个乡村景观意象的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活动交往场所,如村落入口、乡村小广场。节点的识别性可从节点的物质实体、空间形态、环境特征、空间方位性、标志性等方面来体现。乡村标志物是乡村特色表现的第一印象,如村庄中心的主体建筑是塑造乡村形象的重要环节,具有地域特色鲜明、视觉冲击力较强、场所标志感强的特点。夜间照明是另一种体现农村美的方式。现代照明形式造型多样,应选择色彩造型与村庄契合的照明灯具照亮美化村落,用灯光显示建筑与景观的轮廓线,形成起伏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节日之夜,会带来不同的气氛感受。
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提高和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和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激活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农村、深入农民。通过文明乡风的培育,使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化繁荣。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健康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提升农村文化氛围。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形成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的管理维护制度,以此增强村民对自己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