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  郑州大学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课题组2019-11-28

  前言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郑州大学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并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立课题组,组织专家开展研究。本文对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判,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2018年9月,在东北三省考察时他指出,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他强调,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9年1月,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时他同样强调“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单个省市,还是一个联动区域,习近平总书记都把实体经济的产业支撑作用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制造业寄予厚望。2014年5月,他在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纲领和行动指南,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方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再次强调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河南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制造业走出了一条非常不平凡的道路,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1949年,河南制造业总产值仅2.98亿元,共有制造业企业2646家,除了生产少量的纱、布、火柴、卷烟和原煤、电力等,其他则是一片空白。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一五”“二五”时期,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有10个安排在河南,建成了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洛阳机械工业基地和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处于河南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经历工业经济调整、工业经济起跑、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河南制造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5位,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迈进阶段。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食品、装备成为万亿元级产业。2016年,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大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吹响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为此,河南省先后出台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重磅政策,推进装备、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五大主导产业转型攻坚计划,明确尼龙产业、智能传感器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汽车电子产业、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5G产业等10个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制造业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河南省正在从“先进制造业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强省”跨越。

  纵观河南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三点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从1956年至今,河南已经召开过10次党代会。首次党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84的第四次党代会开始,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唯一不变的主题是“现代化建设”,都把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撑。由党的坚强领导,政府的大力引导,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两只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河南制造业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二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河南省具有规模巨大的人口优势、富有潜力的市场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较好地融入服务全国大局、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去。河南主动适应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合作分工,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及时实施以开放招商“一招求多效、一举应多变”等重大举措,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三是大力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规范审批流程、服务标准、办结时限、事后监管和证照管理,实现审批服务标准化,方便企业办事、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革、行政、市场、法律等手段不断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势分析

  从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来看,在工业化的前期乃至中期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以数量扩张为主。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饱和,数量扩张日益受到市场需求以及外部各种约束条件的制约,迫切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河南省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虽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制造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但不少产业的产能进入了相对过剩阶段,制造业成本持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受到严重侵蚀,不少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问题,高精尖和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金融资本对制造业支持不足。制造业亟待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加快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从外部环境看,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东盟、印度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产业分工、供应链体系、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面临重大调整,竞争格局正在改变重塑。如果不能及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会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当前,河南省上下正在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交汇叠加的机遇,瞄准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着力打好“四张牌”,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河南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根本路径,以市场应用为牵引,以开放合作为途径,以融合发展为引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挺起先进制造业这个脊梁,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因此,围绕创新驱动,汇聚创新力量,以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牢牢把握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要注重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打破领域和区域界限,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构建跨区域的创新网络,推动各省辖市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业基础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市要注重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高端化,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创新发展。传统农区、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市要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技术交流活动,采取科技合作、技术转移、技术并购、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扩大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省内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创新能力提升。

  要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各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展“科技贷”“科技保”等科技信贷业务。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担保机构、科技保险分支机构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支持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不同阶段投资活动。河南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自创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要和各省辖市各高新区联合设立新的子基金,加大对本省科技企业支持力度。

  要强力推进“四个一批”建设。河南创新驱动发展,要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这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指示精神、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的重要体现。在制造业重点领域,要以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型机构创建和引进等为载体,按照制造业产业不同的技术瓶颈的类别,实施期限的时间,建立不同制造业产业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库,人才创新引领型人才需求库,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库及要解决的技术需求库,创新性研发机构库等,分类施策,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对外合作

  开放创新、互利共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流,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进一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河南省需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培育竞争新优势,争取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有更高地位,全方位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主动扩大进口,以促进市场竞争倒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促进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企业“走出去”,通过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带动装备、品牌、标准“走出去”,提高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能力。

  要强力推进高层次对外开放。紧紧围绕河南省重点发展的领域,立足比较优势,绘制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图谱,大力承接高成长性、高集聚度、高关联性的高端高效产业,着力引进行业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具有核心技术原创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化与跨国公司、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围绕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集群引进、链式招商,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整合,通过“金融+项目”“基金+项目”等方式,以及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各种政策支持,引进大项目和关键配套环节,促成产业链条“织网”。

  要强力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以及企业并购,以获取境外的先进技术、研发能力、产品专利、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支持同类、上下游企业采取组成联合体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鼓励省内矿山装备、水泥装备、石油装备、农业机械、高压输变电、智能配用电、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生产线、备件仓库和服务中心。推动省内企业与国际制造业在技术、品牌、人才、营销平台和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与共享,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要注重发挥载体作用。发挥河南省区位优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外合作通道,打通“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推动“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加快链接全球经济资源,形成高质量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新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

  (三)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

  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就是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优。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杜绝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做法。

  要树立绿色发展新共识。绿色发展重新定义了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是新的消费动力、增长动能和创新动能。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还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在内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

  要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发展电器电子、秸秆、建筑垃圾、废旧轮胎、工业尾矿(渣)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加快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变压器和电机。发展风电、光伏逆变器、变流器等核心部件,开发数字化、智能化发电场调度控制和并网控制技术。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推广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等技术与装备。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尾矿、废石、粉煤灰、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废塑料等资源综合利用。

  要完善绿色发展新生态。处理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关系,解决好制造业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建立金融与制造业新的平衡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完善交易制度,规范交易平台。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做好绿色信用评级工作,有效制衡企业的污染行为和减少资源的扭曲浪费。

  (四)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培育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形态,以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为表征的新产业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河南省要把握历史机遇,大力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行业的比重,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加速推动河南制造业“变道超车”的重要载体抓手,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要建立制造业发展新动能。顺应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河南省制造业比较优势,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做强具有较好基础的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环保装备和服务,做大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做精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一代人工智能、5G等产业,把新兴产业体系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形成更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同时,支持旧动能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新经济、新产能。

  要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路径。突出开放合作,引商引智引技相统一,既要大力引进行业优势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也要推动现有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扩充提升先进产能。要注重市场牵引,以应用促发展,发挥政策引导,通过示范应用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生态。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从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和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引导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现代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五)进一步推动智能融合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紧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的焊接点。互联网通过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大数据不断催化和重构生产要素,将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变,创新推动生产力变革。人工智能通过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实现了对生产、交换、消费中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和技术、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生产者的劳动主体变革。

  要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优化云计算数据中心集中式和规模化布局,面向政府、企业、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云计算服务,推广云计算应用及服务模式。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有效提升网间流量疏通能力及通信质量。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制度创新、资源共享开放、创新应用、整合利用和交流合作,实现应用、数据、产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以大数据应用为基本业态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实体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商务。充分激励传统产业拥抱人工智能,重点抓好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产业先发优势,有效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发展高效、高端的智能经济,引导实体经济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着力引进集研发、生产、销售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业一体化项目。

  要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在重点优势领域,通过重大专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形式,围绕培育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两大基础平台搭建,加大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进行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河南省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同时,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时追踪,给予前期支持。

  要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决定了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在食品、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流程型制造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家居等离散型制造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通过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带动平台技术迭代和功能演进,实现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推动企业上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创业创新强大的平台支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并深化人工智能在工业互联网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支撑能力,为制造业构筑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为生产运营中的各种要素和装备赋能,为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等赋智,支撑智能化终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带动整个产业全方位向“智能+”演进。

  要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5G基站规划,结合基础电信运营商5G设施建设需求,统筹共建铁塔、机房等基站配套设施以及公共交通、重点场所建筑楼宇室内分布系统。基础电信运营商按照规划加快公共交通、重点场所建筑楼宇以外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统筹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发展,支持政务、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鼓励骨干企业开放自有云平台资源,引导平台间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地区无线宽带网络协调发展,持续优化5G网络深度和广度覆盖。

  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教授  成员:曹武军、王海杰、孙中叶、周倩  执笔人:曹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