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中共河南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对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河南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整个河南在全国的分量和地位,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思想理论高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文学艺术精品高地、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传播高地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两手抓”的思想原则,抓规划、抓项目、抓人才、抓高层次文化平台建设、抓高端文化品牌建设、抓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抓“文化高地”建设投入,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提升跨越。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设研究报告”(项目编号:2017JC45)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十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河南着力打造的“三个高地”之一。这意味着,河南不仅要成为经济大省,也要成为思想文化大省;标志着河南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体现着河南不仅要成为具有硬实力的大省,也要成为具有软实力的大省。围绕实现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目标,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文明、文化、文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一体谋划、同步推进。
一、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
“文化高地”建设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于一体,精心打造有深厚历史根脉、有丰富现实内涵、有蓬勃未来生命力的河南文化。
(一)要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看中国文化、河南文化建设
“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发挥优势。只有认清“时”与“势”,方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纵览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经济硬实力的增强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说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并没有随着硬实力的跃升同步提升,我们的文化准备和理论准备是不够的,特别是缺乏整体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还有一些人把西方价值视为“普世价值”,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标准来看待中国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策略问题。
“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精神家园,文化是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尤其是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们要注重解决精神建设问题。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要求相一致。因此,我们的思考一定要体现出外向性和战略性,要从全国和时代的发展来看河南的影响和河南的贡献。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习近平看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自鸦片战争以来,都是世界文化“中国化”,现在则需要中国文化“世界化”,就是中国要为世界人民的和平做出贡献。在上述意义上,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河南重要的软实力。
(二)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必须坚持“双创”理论的指导
“双创”是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是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抗争磨难之后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自然体现与现实需要,是承载民族复兴伟业的执政党和人民大众面对历史文化传统必然怀有的主体使命和责任担当。
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在理念、内容、表达、形式等各个层面上的现代转型,它以现实为尺度,以创造性为特征,以服务现实为旨归。所谓创新性发展,是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它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出发,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以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为依归,紧扣时代需求与民众意愿去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就是要将大同理想与中国梦有机贯通;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就是要增强包容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生和共赢。
用“双创”理论指导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准则:一是要尊重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食古不化、作茧自缚。二是要树立辩证思想,科学辨析精华糟粕、区别优劣得失,既看重历史作用,又能够从当下进行分析,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三是要突出实践标准。无论是对精华的汲取,还是对糟粕的批判,都要坚持由实践来检验,主要看是否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四是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资源,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中的厚重文化资源支撑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让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和谐思维推动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五是要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心区,使之成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三)进一步明确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定位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是河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在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认识“文化高地”建设。
建设“文化高地”必须具备文明的视野,“跳出文化看文化”。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在华夏历史文明、黄河文明中准确定位,明确“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内在联系。黄河文明的主体性、核心性是中华文明统一性、不分可割性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主轴,确立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与主体地位,不仅是事关中华文明传承与现代中国民族集体记忆延续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增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跳出文化看文化”,就是说建设“文化高地”是河南治省方略的时代性发展。“文化高地”建设,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必须认真研究河南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整个河南在全国的分量和地位,并进行精准定位,即河南“文化高地”中的文化是“大文化”,“文化高地”是“总高地”,在文化指标、影响力上具有全面内涵、全国意义和全国影响。
二、河南九大“文化高地”建设
建设“文化高地”,把河南的发展置入全国、全球的视野,使河南在文化建设上从“跟跑者”变成“引领者”。具体而言,构筑河南“文化高地”,应加强九大“文化高地”建设。
(一)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发挥中原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寻根拜祖文化活动,发展根亲文化主题旅游,建设根亲文化主题基地,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要发挥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的资源优势,唱响“老家河南”的心曲,挖掘提升中华姓氏文化、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元典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价值,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构筑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
(二)思想理论高地
“文化高地”的核心是思想理论高地,价值观是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文化的核心。构筑全国思想理论高地,就是要推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和现实的传播力、影响力。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弘扬中原人文精神“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特质,以重点学科、学术名家、学术精品建设为支撑点,大力推进中原智库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程,实施中原智库联盟,坚持用中原理论引领中原实践,用中原实践构建中原理论,提升在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原创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
(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文化高地”应该是优秀传统中原文化接续和传承的高地。构筑河南“文化高地”,必须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把河南建设成为保护展示和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与“主流”地位的同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四)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
“文化高地”应该是文化创新的高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立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要植根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期待更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要紧跟世界文化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要着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群。要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创新性文化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河南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创新发展区。
(五)文学艺术精品高地
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原风骨、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是支撑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实施精品战略,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加强规划引导,不断提高原创能力,努力推出更多体现中原特色、中原气派、中原风格的文艺精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读懂社会、读透社会,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净化和守护好“心灵的土地”,不把引领当“迎合”,不把文艺当“生意”,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创新创造,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看齐,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索,不断推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六)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种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和服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主动作为,有效破解群众文化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责任和公共财政支撑能力有限性的矛盾。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精心组织力量、配置资源,切实赢得群众的“点赞”。
(七)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高地”应该是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高地。以产业的形式推动文化加快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地区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而言,要注重实现文化产业集聚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品电商平台等各类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要坚持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并重、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并举,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高地。
(八)现代文化传播高地
要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作用,在中原文化传播过程中全面融入特色文化符号和元素,逐渐构建起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观念。要注重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注重对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打造人们的河南记忆、河南价值和河南印象,使河南特色的符号与元素的功能不断增强、认同度不断提升,全面增强河南文化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传输渠道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九)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要拓展文化交流途径,创新文化交流模式,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与贸易,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文章可做。河南要增强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蓄势、乘势,勇于迈开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着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高地”。
三、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原则与实施方略
“文化高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与实施,还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服务对象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化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反映人民心声,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打造能推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紧密融合凝聚的文化纽带、情感纽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要明确“两手抓”思想
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继续落实“两手抓”战略构想,提高广大干部的文化素养,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丰富“两手抓”的内涵,增强“两手抓”的效果。
1.一手抓提升,一手抓打造。抓提升,要针对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不满意的现状,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搞好文化基础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文化民生”问题。抓打造,要抓高端的、亮点的标志性文化项目。要围绕“一带一路”,打造中原国际文化艺术节,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要建设文化城市,抓好郑、汴、洛、安、许、宛六大古都文明城市的文化经济带建设。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国际级中心城市,把河南文化城市群建设提上重要日程。要实施“文化+”策略,使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中走出新路子。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增加“中原创造”的创意内涵、科技含量和时尚力量。
2.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抓传承,核心就是要传承河南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体现河南文化之根的特色,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落到实处,让中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抓创新,就是要注重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从历史中选取原料,从经典中提炼理念,从事迹中选取故事,结合时代特点和省情特点,使内容更具超越性。同时,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不断加大投入,提高产出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3.一手抓人才,一手抓精品。出作品和出人才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上缺乏“大家”“名家”,作品上缺乏“高峰”。要营造环境宽松、激励有力的文化创造环境,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引进、竞争、择优机制,支持和保障文艺工作者承担起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原创能力,多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育自己的史识、史才、史德,遵循艺术规律,发挥创造智慧,创造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相辉映的鸿篇巨制,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艺术高峰。
4.一手抓“引进来”,一手抓“走出去”。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举,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引进来”要有眼光、有格局、博采众长,“走出去”要有勇气、有方略、有路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新格局,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进一步丰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把中原的价值影响力、品牌竞争力、道义亲和力融入蓬勃开展的文化交流之中,把“河南故事”和中原风采传播出去。
5.一手抓经济效益,一手抓社会效益。构建“文化高地”必须防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倾向,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关系、文化企业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关系,创新文化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新型业态培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经济考核指标,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的考核标准,坚决打击以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产品牟利的行为。
(三)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举措
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必须树立创新和务实理念,保证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促进“文化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1.抓规划。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必须占据规划的制高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规划要立足河南文化源流和地域特色,着眼于国内文化布局的竞争性、领先性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共通性特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全局性、高端性、专业性和引领性,开发和保护并重、传承和创新并举,抓纲带目,优先把河洛文化、周易、老子和庄子思想、二程书院、中原理学、黄河文明等作为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重点进行规划开发。要制定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设五年或十年规划,将相关方面的规划、计划进行调整、整合,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2.抓项目。要研究梳理出重点建设项目,制定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精选具有全局性的好项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完善政府采购和资助办法,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承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政府购买力度,对重大文化活动以及面向基层和特殊人群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给予必要的资助。完善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逐步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调整、优化资金投向,加大对社会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3.抓人才。要根据文化的特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人才上要有大手笔,可制订一个人才上的“候鸟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包括科技、教育等)。完善人才政策,健全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机制,举办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培训班,推动高校设置适应河南文化改革发展需求的专业,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4.抓高层次文化平台建设。打造“文化高地”,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更是带动文化发展的龙头。要按照省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大力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为“文化高地”建设培养有潜力的高端人才,不断推出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研究成果。要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带为主轴,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等城市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叫响“老家河南”品牌,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5.抓高端文化品牌建设,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围绕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艺精品,不断推出文学名家,扩大文学“豫军”在全国的影响力。要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创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戏曲和歌舞剧产品,引进高雅文艺演出,不断提高河南文艺演出的知名度,用现代艺术加工和包装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文艺产品,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提高其在全国的知名度。组织实施河南“文艺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彰显河南书法、绘画文化的深厚底蕴,尽快形成具有豫派风格和中原特色的书法、绘画体系。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创新,继续保持文学、书法、戏曲、民间艺术、杂技、武术和摄影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6.抓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省辖市要集中力量扶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注重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要注重选址的科学性、功能设置的适度超前性、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性,充分体现中原文化风格和地方特色,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标志性建筑。新建文化设施要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多方投资参与。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资源开发的评估论证制度,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准确体现文化价值,科学控制工程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7.抓“文化高地”建设投入。“文化高地”建设需要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原来已有的相关政策要落实到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的,要研究制定。要充分利用、整合文化建设基金,按照规划集中使用、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要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协调财政部门,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保证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给予经费保障,对重点文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要建立“文化高地”建设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争取按划拨方式供地并优先安排。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研究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建设。要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采取贷款贴息、项目支持、活动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投标、收购、营销、参展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
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文化建设是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信、深远的谋划和蓬勃的动力推进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设,促进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提升跨越,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智力支撑。
(课题主持人:李庚香;课题组成员:李宜馨、胡明远、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