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对于我国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根本性意义。然而推进这一改革也是一项重大的利益调整和系统工程,需统筹谋划,科学选择着力点和推进路径,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为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立足中国,立足现实,有效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同时更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问题,建立起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
关键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着力点
作者简介:王喜成,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对症药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和迈向“双中高”的必由之路。实施这一战略,事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的根本解决,事关中央提出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
然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次综合性的结构调整,是一次重大利益关系变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一系列利益关系需要协调,甚至要做出不少牺牲,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战略眼光、执政能力和担当精神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完成中央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协调解决当前供需矛盾,增加资金供给、满足市场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协调发展;更要志在长远,创造性地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要素问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建立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它涉及体制性、制度性、政策性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影响就业、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必须拿出最大的决心和勇气。
首先,要在困难面前敢于担当。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和实施以来,人们对改革的认识虽然不断提高,认同这项重大战略部署,每一个地方都研究制定了自己的工作方案与推进措施,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项改革还没有相应的思想准备,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力,表现出畏难情绪,缺少方向感,不知从何做起,改革徘徊不前,成效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不可否认,这次改革的深度是空前的,去产能会使一部分人面临转岗或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比较大,会影响一些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去杠杆会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风险显性化等,每一项推进都有不少难题。但如果不进行这些改革,不仅长期经济稳不住,而且短期效果也会越来越差,出现的“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积累也会越来越重,而且将加剧财政金融风险,进一步影响经济结构转型。
其次,要狭路相逢勇者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巨大的下滑压力问题至关重要,而且还事关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可以说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这个坎我们必须迈过去。决不能因为改革中存在着一些企业的关停并转、人员的下岗分流、GDP的下滑等困难和风险而等待、躲避与无所作为,要讲大局、算大账,勇于承担责任,牢牢抓住改革的时间窗口和机会窗口,将改革一抓到底。要认识到改革虽然有阵痛,但不改革就会长痛不止,就会越来越成为痼疾而难以发展起来。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焦急,职工痛苦,而且越拖困难越大。如果我们畏首畏尾,拖延不决,只会贻误战机,留下历史遗憾。如果能够及时对这些企业进行改制、转产、兼并、重组,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可使这些企业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的岗位。所以,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老问题、迎来新希望。
再次,要雷厉风行、义无反顾。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和机会窗口是有限的,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紧推进,坚决摆脱过去的“速度情结”,消除经济转型的“换挡焦虑”,以大无畏的开拓创新精神,紧紧抓住“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这两个关键点,统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体制与结构、效率与结构的关系,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等各个方面,做到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体现出一种披荆斩棘的勇气、决战决胜的信心、雷厉风行的作风,要在本地本部门本行业汇聚起人们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打赢这场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硬仗。当然,从化解过剩产能到处置“僵尸企业”,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到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要坚定不移,也要高度重视和妥善纾解利益调整的阵痛,要有缜密的措施、科学的对策,决不能盲目冒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打破部门、集团利益藩篱,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规模过小、身份认同感不强。这不仅抑制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还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增多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形”社会,这样的发展方向,既是释放社会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为此,一要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二要建立劳动者报酬保障机制,让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三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四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深入推进营改增和结构性减税,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培育发展新动能。
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这“六个必须”,是当前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树立必胜信念,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气将这“六个必须”落实好,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涉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调整任务,肯定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就业、生活、福利等问题,有关部门既不能害怕矛盾、畏葸不前,也决不能放任不管。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下功夫。尤其要高度关心关注那些因受产业调整影响的劳动者,一方面要以社会政策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托底,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促使其尽快转岗就业或创业。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加强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要既坚持把“蛋糕”做大,又坚持把“蛋糕”做优,更坚持把“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推出强有力的政策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步都很吃重,要啃的硬骨头很多,要动的奶酪很多。只有适时推出相应有力的政策举措,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制度环境,才能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五大支柱政策”。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一方面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负降税,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另一方面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既防止顺周期紧缩,也绝不随便放水,要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坚持产业政策要准,主要体现在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具体的投资机会由企业家去摸索和把握,而非由政府去确定,或由政府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坚持微观政策要活,主要体现在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由企业自己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坚持改革政策要实,主要体现在要坚持政策一项一项地出台、一项一项地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都必须落实到位。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主要体现在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适时推出相关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库存、产能等问题,促使市场尽快出清,但从长远说,改革的核心任务则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一要研究调整人口政策,要从原来的控制人口数量向今后的实施人力资本战略转变。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老龄化社会正在逐渐逼近。我们要将原来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新的人口发展战略。今后还要进一步发展到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要尽快完善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真正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二要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制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当前改革的要求已比较迫切。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积极总结借鉴一些地方如重庆、深圳等地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进而形成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三要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明确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定位,明确房子的功能是“住的而不是炒的”,即是居住而不能是投机,积极审慎地研究开征房地产税等问题,努力使房子的本质功能实现回归。四要积极发展共享经济。共享经济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新引擎,更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抢占国际社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其对“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意义都很大。在“供给侧”,可以通过发展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社会大量闲置资金、土地、技术和时间的有效供给,激发基础资源潜力;在“需求侧”,可以通过发展共享经济,有效匹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在共享经济环境下,消费者不但节省了大量“搜寻成本”,而且还能及时了解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真实评价,因而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及时、最满意的消费需求。
再次,要采取有力举措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第一,要坚持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潜能,从而释放潜力、激发活力,推进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质量升级式”发展。第二,要多方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积极为企业经营和创业活动“松绑”“减负”,要按照“负面清单”原则,创造高标准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经营控制,建立覆盖所有法人、自然人的信息信用系统,执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第三,企业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尤其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的作用,通过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等措施,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第四,要在加强对需求侧管理的同时,着力于供给侧如何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无效、低端、过剩等问题,坚决摒弃过去那种修修补补的调整方式,用改革的办法、手段、思路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从而取得根本的改革成果。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经济领域的“阿喀琉斯之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创新发展,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才能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达到改革的根本目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创新。
一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导向机制,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支撑能力。要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来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要素配置,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推进利器。努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等工作。要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努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和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努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努力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能量。
三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创新激情,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调动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多元化支持,即从发展基础科研、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大力提升创新绩效。要充分遵从科研规律,以激励有力、制约到位、分配合理、管理科学的制度规范,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创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条件。
四要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第一,要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上下大气力,更加精准和灵活地引进高端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第二,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的功能,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鼓励高校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培养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的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与知识型员工。第三,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聚拢创新人才,培育新的创业主体,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第四,要重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提高他们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第五,要建立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在数量上和整体上没有问题,但结构上的失衡却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供求结构错位、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等,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要按照2017年1月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要求,抓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破解农业土地利用率不够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不够高、农业资源转化率不够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第一,要坚持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为核心。
一要着力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当前,我国农业的突出问题是供需严重错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精端产品稀缺,出现了国外的奶粉、大米、水果等农产品大量涌入,而国内的奶农“倒奶”、粮食滞销等问题。今后,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科学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引导地方既要注意调整耕地和粮油,也要注意调整山海、林草,坚持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统筹发展,推动肉蛋奶鱼、果菜菌菇等全面发展。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但要“产出来”,而且要“管得好”,同时要推升质量安全门槛,让消费者购买使用放心安心。要不断提升农产品层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打造品牌,形成品质与价格正向激励机制,让优质生产者获得优厚回报。
二要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传统农业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业态已严重不适应,必须在业态结构改革上狠下功夫。要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实施一体化经营,走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城补农等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方位变革,打造高端、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示范园区,让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走向全国和世界。要利用当前旅游向乡村延伸之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游,切实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三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要在稳定完善农户家庭经营基本格局基础上,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稳步提高农民参与流通和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抓紧推进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一要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农业物资等的连锁经营深入发展,推动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市场和网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其次,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展厅建设和销售活动,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再次,要探索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功能,加强风险管理,占领市场发展制高点。
二要建设农产品品牌体系。要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制定统一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种植、检验、服务标准化生产管理流程,形成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生产管理模式。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实施农产品分等级和规格化包装,建设营销服务平台,促进现代农业流通方式转型发展。要选准优势产品和突破口,组织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三要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市场设施建设既要实用,又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具有先进的理念和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建成以后很快出现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实施宏观调控,明确和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贸易规则,促进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要建立农业标准化制度、信息管理采集发布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市场功能,尤其是重点加强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功能,保障食品和农产品安全。
第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
一要深入研究农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杠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根据粮食市场供求关系,通过调节粮食购销价格弹性,让价格回归市场,防止谷贱伤农,同时又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粮食品种,按需求和市场安排生产。要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购销主体,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深化国家粮食企业和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进一步放活市场,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盘活市场。
二要根据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不稳等情况,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根据结构调整需要,把与粮食产量挂钩的补流通、补价格的项目补贴,逐步转向补生产、补收入、补生态等综合性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让农业补贴对优化结构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对功能相近的农业补贴进行整合,即可以将原来的种粮、良种和农资补贴等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加大补贴的力度与针对性,使之形成一只有力的拳头。要探索建立农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先进生产方式。
三要适应新形势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资源要素流动和配置。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加快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让农村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配置起来。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创新农村和绿色金融,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六、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素质人员结构、高情感体验等特征,具有专业性强、融合度高、带动力大、易于吸纳劳动力就业等优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对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稳定器作用。服务业以其劳动密集,供需直接接触,对原料、能源依存度低,受高新技术影响小,客户对象广泛等特点,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据有关资料,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左右。如2014年我国劳动就业人口为7.73亿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达3.1亿人,其就业比重为40.1%。预计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3亿,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在4.5亿人左右。因而服务业在今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非常巨大。
服务业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当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如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出现了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到国外消费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国内服务质量不高或严重缺少,服务业供给侧乏力所致。现在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80%,日本达到74%,德国达到70.2%,全世界的服务业比重平均水平在60%以上,但我国还在50%左右。具体到体育产业来说,目前中国每年收入是二三百亿美元,如果做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而且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等优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地区的重要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强不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服务业发展。一要充分认识当前服务业需求侧的变化情况,不断提高供给侧的适应性。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改革,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加强服务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把生产性的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把生活性的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二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贸易服务创新发展。尤其要高度重视实施服务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服务业市场规模,提升服务业效率和水平。三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要加快建设物联网,打造综合运输和物流交易信息平台,发展冷链物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体系,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效便捷物流模式,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融合互动,创新监管方式,使现代物流更好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四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影响和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对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垄断和壁垒,鼓励公平自由竞争,推动服务标准、市场规则、法律法规等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协调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深入推进行政、国企、价格、金融、收入分配、投资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要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不能越俎代庖,管了本应该由企业或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虽不是如西方所说的“守夜人”,但还是应该把主要职能界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要创新调控经济的思路和方式。要树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新理念,做到在目标上不搞强刺激,在手段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着力点上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民生和社会保障上,不能搞长官意志,重权力轻责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放松对市场的管制、降低企业税负、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等,释放经济活力。要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侧改革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和制度与管理等五大要素,只有聚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才能推进企业经济转型升级。而推进全要素提升,必须在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相关机制和措施促进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重新配置。
二要积极推进制度供给与创新。首先要管住权。鉴于权力的外部性,政府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制度改革,把主要职能调整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上来,即有权不能任性。要坚持依法行政,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法治思维,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设法治政府,以法治化、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阳光化为指针,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其次是管住钱。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财税改革,解决财政“分灶吃饭”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规范财政管理制度,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尤其要着力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把原来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向以直接税为主转化,同时要抓紧推进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以至分税制等的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收体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有效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三要积极理顺资源、能源比价关系,推进价格形成机制的配套改革。要针对我国基础资源、能源产品比价关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煤炭资源税和电力部门改革等基础能源链条为重点,攻坚克难,强力理顺资源、能源产品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通过选择性“有效投资”和PPP机制创新,全面有力促进全产业链节能降耗,有效释放市场潜力。同时要通过政府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等,以有限财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拉动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合作,形成良好的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
四要积极推进金融制度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金融改革和多样化融资工具,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兼并重组、升级改造。要严格坚持去杠杆,对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以及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或落后产能的企业,要坚决、稳妥、有序地实现市场出清。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加大对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节能环保、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发展。要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很难获取资金贷款问题,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开发性金融、农村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一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强化服务“三农”功能。要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力度,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J].中国改革,2016,30(5).
[2]贾康.问道供给侧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5-11-12.
[3]杨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6,8(10):4—11.
[4]王一鸣.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加力[N].学习时报,2016-12-22(A1).
[5]魏礼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N].人民日报,2016-04-14(07).
[6]朱富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J].探索与争鸣,2016,36(6):75—78.
[7]晏智杰.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N].第一财经日报(上海),2016-10-28.
[8]张健.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抓手[N].辽宁日报,2016-08-24.
[9]祝卫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6,8(7):57—62.
[10]刘依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N].河南日报,2017-01-18(20).
[11]刘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理论的深刻革命[N].光明日报,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