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河南日报  2018-06-06

  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日报特约请三位专家,结合我省实际,从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

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李剑力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这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面对新时代新机遇,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因此,河南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打造和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无论是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

  当前,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2017年我省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4.2%,高耗能工业占比32.7%,战略新兴产业仅占12.1%,高技术产业仅占8.2%,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高,制造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创新驱动力较弱,全省整体经济竞争力不强。未来我省迫切需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尽快迈向中高端水平。

  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科技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一概念。所谓高质量科技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的覆盖领域更加广泛、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创新种类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先进、市场更具竞争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环境更加优良,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创新支撑能力。从国际实践看,凡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高水平的产业发展都与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从国内实践看,这些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和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高铁装备、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大飞机、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粮食增产等领域,产业发展引领了世界。从河南实践看,我省在一些重大科技专项战略的带领下,也形成了盾构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在国内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由此可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始终位于技术面的前沿、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高端,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做保障。

  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

  2014年以来,河南着力打好“四张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进,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我省经济增长还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消耗,产业转型升级不够顺畅。因此,未来我省要打造产业新优势,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功夫,努力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

  注重多领域创新研究交叉,掌握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要放眼长远,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促进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为抓手,对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必争领域进行前瞻部署,形成更多创新引领的战略势差。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发挥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技术市场体系,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构建河南产业体系新支柱。

  加强“三化改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进河南制造业“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强化绿色标准引领,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围绕研发数字化、装备智能化、项目产业化,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水平,同时抓紧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大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一批领先性的创新主体。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往往由一个或几个主导企业发起和带动,产业内一个主导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往往需要其他相关配套企业协同创新,新产品新技术才能在市场上成功。我省应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瞄准5大优势主导产业、12个重点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在中原形成一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作者系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习近平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王玲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提出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并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对河南而言,要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和根本支撑,必须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行动指南,顺应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全面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探索走好中原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牢牢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掌握了创新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必须有矢志不移的信心、久久为功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勇气。

  自信是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河南科技创新要摆脱跟着别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坚定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正处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历史交会期,世界各国正竞相以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已经进入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自主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研判全球创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勇于攻坚克难,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是推动创新突破的重要品质。要在科技创新的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培育“四个一批”为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内陆发展中大省,河南要打造创新高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的指示精神,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强化问题导向。河南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传统优势明显减弱,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加快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破解创新主体不强、创新平台不多、创新人才不足、创新投入不够、创新机制不活、创新环境不优等突出问题,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需求导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回应民生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让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作为关键点和着力点。

  强化战略导向。明确河南强化自主创新、打造创新高地的战略导向,即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以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四个一批”作为我省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以促进科技与金融、军工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作为重要路径,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切实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强化目标导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围绕核心载体的目标定位,在推动“四个一批”“四个融合”方面率先探索,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个一批”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任务,着力在推动科技项目实施、基础研究打好基础、工程科技高效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四个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如何在内部与外部之间、节点与节点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衔接转化最优化等突出问题,推动创新高效率、高效益发展。

  依托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河南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高地,就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引,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发力。

  创新发展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对表。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创新要提质增效必然要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通过扎实推进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打造高质量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优化升级对接。河南制造大而不强,根本原因就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未能深度融合。只有聚焦产业升级瓶颈和技术需求,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以科技创新的高质量供给为河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动力支撑。

  局部优势突破与系统能力提升并进。河南在底子薄、实力弱的情况下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要从跟跑到弯道超车实现并行、领跑,既要抓重大、抓尖端,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原创性创新上下大功夫,努力实现在优势产业、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又要抓基础、抓弱项,从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全面发力,稳步推动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引育创新人才与优化创新生态并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河南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必须向科教要潜力、靠人才强支撑,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迈进;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政策障碍和制度藩篱,为育人引人聚人留人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开放的创新氛围,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习近平

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孙中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前进的号角。近年来,河南始终坚持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政策举措,优化创新环境,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河南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旨在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落实,把科研人员从僵化的科技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之更加自主地专注科研和创新。然而,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人才“帽子”满天飞等问题,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过于僵化,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显而易见,要实现河南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必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考评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避免“人情”考评,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坚持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构建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我国国情和河南特点的科技奖励体系,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优化调整奖种结构,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链条,建立覆盖全创新链的奖励体系,在“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三个奖种基础上,增设“河南省自然科学奖”和“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两个奖种。分类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自然科学奖围绕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技术发明奖围绕首创性、先进性和技术价值,科技进步奖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强化奖励的激励性和荣誉性,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省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给予省级配套奖励,增强获奖科技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措施

  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促进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研发资源投入避免简单按人才计划头衔进行评审。大科学时代越来越需要聚焦经济社会深层次科学技术问题、聚焦产生重大科技原创性成果的科学研究活动,这些大科学计划更需要年轻科研人员天马行空的思维。研发资源的投入应该以内容为导向,适当向年轻科研人员倾斜,形成科技创新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局面。重点遴选支持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有真才实学、堪当重任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各类科技、教育、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设立青年专项,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

  树立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改变人为经费服务的做法,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解除对科研人员“未卜先知”“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等荒谬要求,不让“参公管理”约束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不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僵化现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不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耽误科技工作者的精力,让科技工作者的主要时间用于创新活动。提高间接费用比重,突破科研经费中劳务费比例限制,加大绩效激励力度,让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务投入得到充分体现。在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成果受益分配方面,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并加强与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制度的衔接,区别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造成的违规违法问题和恶意使用科研经费的腐败问题,让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收益做到心中有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解除科研人员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法律风险。(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