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原学与河洛学之二

洛阳学习平台  李庚香2021-10-26

  什么中原学?对于社科界来说,中原学是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是新文科,在省内是地方学。中原学实际上是五方之学。在时间轴上,一是研究炎黄学,二是研究殷商学,三是研究宋学;在空间轴上,一是研究河洛学,二是研究黄河学。

  河洛学和中原学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说黄河学是流域,中原学是地域,那么河洛学既是流域,又是地域。河洛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原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原学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从区域范围与研究内容上来说,河洛学与中原学、黄河学是局部与全部、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河洛学是黄河学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原学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若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的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历史的核心与缩影,洛阳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曾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中原历史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文明核心、政治核心、经济核心、思想文化核心而傲立于世。历史上,理学、心学、洛学、儒学、道学、佛学等诸多流派的产生、发展与演进皆与河洛之地有着深厚的渊源。各家并立,共生共存;百家争鸣,自由辩论;相互吸收,融合发展,洛阳记录和见证了各流派发展演变的历程与成就。

  河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对中原学建设的贡献,主要有六个大的范畴:第一是“中”。“中”在甲骨文里是一个旗帜插在高地上。河南古称豫州,地处九州之中,故曰中州。中州也叫中土、中原,先秦时期有时干脆就叫“中国”。《诗》赞郑国的子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公羊传》中说:“为之中者归之也。”这个“中”从来都是“逐鹿”“鼎立”的要害所在。“尚中”观念从萌芽到成熟虽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西周初年,其内涵已经十分清晰,其标志性的里程碑是周公营洛。“尚中”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深刻反映了中华先人对自己所处特定场域的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与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记载在《尚书·大禹谟》中的这四个四言短句被称为帝王治国理政的“十六字箴言”。这十六个字由帝舜在命令大禹继承他的帝位时作为对大禹的指导和告诫之言当面口授。大禹又由箕子传给周武王,实际上是由上古帝王一代代传下来的统治心法。“执中”是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贡献的最大哲学智慧。“中”慢慢地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价值取向,中和、中庸。所以中华民族不偏激,不走极端。今天,“中”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中原崛起”。背景是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六省里,哪个省能代表中原呢?只有河南能够代表中原。其他几个省都是局部地区属于中原,只有河南全部都在中原,而且处于核心部位。二是“枢纽”,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从中原到中部,到黄河,到中国,到中华,这是一个地理空间。从地域、区域、流域、国家、文化圈,是一个逐步辐射、放大、传播的过程。第二是“新”。创新是洛阳的密码。历史上的洛阳曾经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河洛大地,是文明的摇蓝,理学的源头。其中,“通”和“变”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范畴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概念。今天,坚持固本求新、守正创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完善机制、人才和资金的支持。河洛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元素,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道德、法律、逻辑,还是各种官方或民间的制度构建、传统习俗等,都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这为我们今天“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第三是“兴”。“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兴”的意思是起也,第二个“兴”的意思是同也。河洛文化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呢?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国语·周语》和《史记·周本纪》都曾记载:“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三川竭周亡。”意思是说夏朝因伊水、洛水枯竭而灭亡,商朝因黄河枯竭而灭亡,西周因泾水、渭水、洛水枯竭而灭亡,平王东迁。伊水、洛水、泾水、渭水都是黄河的重要支流,这些支流一旦枯竭,作为干流的黄河必将枯竭。我们现在讲“黄河宁,天下平”。从新中国到新时代,我们的黄河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蕴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第四是“理”。二程创造的理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本源、大规则、大规律、大准则。“理”,就是价值观,就是价值体系。《左传》说:“德,国之基也。”我们正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很多人认死“理”。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把“理”这个价值观、这个价值体系看得太高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支撑了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五个是“和”。和谐是河洛文化的主题词。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洛阳是和谐思想的发源地。和平和睦和谐是河洛文化的文化基因,也是其最大特质。(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庚香)

  审稿:宋淑芳 张柏林

  编辑: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