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四大优势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

河南日报  陈洋毅 张开2025-11-1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坚持党指挥枪,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我国国家制度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全球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我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在消费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202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15.5万亿元,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需要看到,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不振,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畅通。2020—2024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83.6%,较2016—2019年年均贡献率下降17.1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减弱。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5%,其中高收入国家为58.7%,中等收入国家为52%,而我国仅为39.6%。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生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循环中,消费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具有同一性。一方面,消费表现为终点,对生产具有巨大反作用。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是起点,生产创造和决定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生产着消费。生产不仅创造消费品和消费者,为消费提供物质对象和消费对象,还可以决定消费方式,并在消费者身上引起新的需要。

  我们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充分发挥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工业经济以完备产业体系和强大规模优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从整体看,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0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传统产业方面,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了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在先进制造业方面,202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在新兴产业方面,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研创新药累计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此外,我国高能级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未来产业方面,我国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充分发挥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整体看,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在职业院校方面,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院校有1562所,职业本科院校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供给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高等教育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为我国经济保持韧性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

  此外,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在技能人才方面,“十四五”期间,累计超4200万人次的企业职工、超3100万人次的农民工接受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有4400多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000多人次获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发挥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产业体系动能、释放人力资源要素活力,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与完整产业体系的供给优势相结合,促进形成供需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局面,拓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制度、市场、产业优势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推动制度、市场、产业形成强大合力的重要主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