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十四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局势和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富有韧性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即将开始的“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是尤为关键的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五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更需要从战略层面和长远的历史视角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部署及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十五五”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全会明确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提出中国将一如既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内外部环境有清晰科学的认知和把握。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与风险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和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引发了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和原有的贸易格局及国际分工体系,大国之间的博弈不仅推动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还必然推动着区域安全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所有这些因素让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国内来看,一些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内经济的大循环还存在一定的卡点堵点。因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切实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首次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要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仍是中国未来的努力方向。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2015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进旨在从整体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了极大成效。而“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提出,则意味着中国未来对需求侧的关注。“十四五”时期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63%左右,投资的贡献率将降至28%以内,消费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惠民生”来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升级,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奠定重要基础。当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才能逐步完成从出口导向型国家转向内需拉动型国家的战略转变。
同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不断放宽投资准入、完善自身规则与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深度接轨全球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为逆全球化浪潮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中国不会改变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这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走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小院高墙”甚嚣尘上的国际局势下,中国依然秉持着对外开放的积极姿态,通过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各种方式推动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以国内循环取代国际循环,而是要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变,以更高的水平、更有效的方式、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未来的国际大循环当中。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十二项重大部署,而其中位居首位的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全会延续了“十四五”时期“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政策导向,并同时强调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战略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回顾20世纪的全球经济,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包括汽车、钢铁等产业在内的制造业企业由于成本等因素大量外迁,然而,传统制造业的萎缩逐步销蚀了这些国家曾经拥有的工业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并引发了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大幅提高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纷纷开启“再工业化”进程,出台诸多优惠政策促进制造业的回流。这足以说明从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制造业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产业技术积累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对一个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因此,避免经济脱实向虚、避免产业的空心化是确保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发展健康可持续的重要条件,只有“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才能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未来我们要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是一个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系。全会指出,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同时还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根据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不同产业发展重点不同:传统产业重在提质升级,要加速技术改造和数智化转型的进程。对新兴产业会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规模化发展。对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则要逐步进行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服务业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也将实施扩能提质行动。与之相配套,中国还将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保障。
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相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地增加了关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安全屏障”的内容,这也反映了国家对于科技和安全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首先确保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与战略遏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次全会上“新质生产力”被第一次正式写入了五年规划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创新为核心要义的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驱动力。值得关注的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不仅要一如既往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要“加强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样的表述本身意味着中国将逐步超越曾经的学习、模仿和赶超阶段,而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科技研发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引领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深度变革和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在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既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并逐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之一。全会明确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改革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拥有一个处在不断成长和完善中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而清理和消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各种行政壁垒正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和监管执法、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仍将是“十五五”时期的改革重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及作用的科学定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指导原则的确立表明“十五五”时期中国将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不断推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有效市场”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与此同时,全会还要求,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有效市场”需要“有为政府”的密切配合,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与不断优化的宏观调控方式同样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条件。
中国的改革在持续推进当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得益于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市场空间、发展韧性、投资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确定性,在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始终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稳定器之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做出的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不仅为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明确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设提供了路线图。从“一五”计划至今,五年规划的科学制定、有效贯彻与接续实施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把钥匙,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主、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70余年来的发展规划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担当。和以往一样,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依然会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但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