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结构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河南日报  王海杰2025-11-14

  11月12日,省委书记刘宁在郑州大学主持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会时强调,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专章部署,对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提出要求。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对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河南而言,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河南方阵”,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实现“1+2+4+N”目标任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关乎河南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问题导向:清醒认识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方位

  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毛入学率持续提升,“双一流”建设实现突破,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先进地区发展水平,河南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

  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一定惯性,与河南重点产业链群的匹配度有待提升。一些传统学科改造升级较慢,而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力度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亟待加强。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强化。高校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不够充分,本科生早期接触前沿研究、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偏少,科教分离现象依然存在。

  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仍需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校热企冷”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真实需求、生产技术迭代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完善,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认清这些短板,不是为了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唯有直面问题,才能精准施策,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改革方向:系统谋划高等教育结构重塑之路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河南方阵”,必须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实施一系列战略性、牵引性举措。

  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构建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学科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必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一要精准对接。围绕河南打造重点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系统梳理各产业链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清单,引导高校优先设置、加快发展与之相关的学科专业。二要优化存量。大力推动传统工科、理科、人文社科专业转型升级,注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低碳等新内涵。三要布局增量。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现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相关交叉学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调、停、并、转”,形成与河南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

  深化科教融汇,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一要推动平台开放共享。推动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以及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更大力度向高校学生开放,将其打造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要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完善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在真实科研环境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三要改革教学模式。推广研究性教学、项目式学习,将前沿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一环,要构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一要创新组织模式。大力推广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建设模式,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共建共管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二要深化过程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开发、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参与授课和指导学生。三要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批高水平、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延长高质量实习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强化“双一流”建设,构筑中原人才高地。“双一流”建设是引领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提升的龙头。一要聚焦重点,强力支持。集中资源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提质进位,强化基础学科、优势工科和特色人文社科建设,力争在国家级平台、重大项目和顶尖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头雁”效应。二要特色发展,多点突破。支持一批特色骨干大学(学科)建设,聚焦若干优势领域做精做强,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品牌,打造河南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三要以点带面,整体提升。通过“双一流”建设的辐射带动,激发全省高校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治理体系等方面实现整体跃升,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河南行动: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河南持续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将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

  在“双一流”建设方面,郑州大学正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等一流学科,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则在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发力,并强化人文社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方面,各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定位与区域产业需求。例如,河南科技大学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河南工业大学深耕粮食产后安全与加工领域,河南理工大学强化安全与矿业工程特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突出水利水电优势,均在特定领域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精准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省正大力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倾向,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创新研究;优化高校科研组织方式,鼓励跨学科、跨院校协同攻关;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河南方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扎实不懈的实践探索。全省高等教育战线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构建与河南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中原大地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科技自立自强的策源地,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