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产学研用链 激活高校创新策源引擎

河南日报  汤凯2025-11-1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对新时代高校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河南而言,如何贯通产学研用链条,充分激发高校创新活力,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关键所在,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战略定位:深刻认识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时代使命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探索未知、揭示规律的重要使命。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校凭借多学科交叉、人才集聚、学术自由等优势,在开展好奇心驱动和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科技发展史看,绝大多数颠覆性技术、革命性创新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为科技创新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高校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高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人才的规模化培养,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高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重大科技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科技突破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高校在孕育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独特潜力。

  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高校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所高水平大学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甚至催生新的产业集群。高校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创新能级和发展后劲。

  突破路径:构建激发高校创新活力的政策环境

  强化基础研究,筑牢创新根基底座。加大财政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持续增长机制。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原创性探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遴选机制,对非共识项目、颠覆性技术研究给予特殊支持。鼓励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推动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支持高校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培养机制,营造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可以实施“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在数理、化学、生命、信息等基础学科领域布局一批重点课题。同时,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等优势特色产业,设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专项。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给予稳定支持和充分自主权。此外,还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超算、精密测量、材料表征等领域建设一批共享平台。

  创新组织模式,提升科研攻关效能。改革高校科研组织方式,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围绕河南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在实践层面,推动成立“交叉学科学院”,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鼓励组建跨学科团队。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推动省实验室与高校深度合作,建立“核心+网络”的创新体系。

  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要求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行完善“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成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推行“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未来技术学院要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现代产业学院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

  完善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懂科技、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科技成果披露、评估、转化全流程管理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创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补齐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短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可以实施“成果转化畅通工程”,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平台。在高校普遍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设立概念验证资金,支持早期科技成果的可行性验证。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重点解决工程化、工艺化问题。同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河南实践:高校发挥创新策源作用的成效与未来路径

  “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与高校深度合作,成为重大创新策源地。依托全省高校建设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4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00余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科教融合深度推进。全省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支持数万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留豫率稳步提高,为河南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各高校还积极探索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培养等新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转化。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蓬勃发展,孵化培育大量科技型企业。高校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高校的创新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河南高校创新策源作用发挥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高水平创新平台仍然不足,缺乏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偏少,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灵活,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

  面向未来,河南高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要强化战略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学科。其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完善治理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再次,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创新联合体。最后,要营造创新文化,培育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创新氛围。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