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媒体技术 培育新时代“新农人”

河南日报  王海玉 张淑华2025-11-1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新媒体”与“新农人”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对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而言,创新推进“新媒体”与“新农人”培育的有机结合,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思想精准投射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场景,是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战略选择,更是探索具有河南特色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的创新实践。

  时代机遇:数字浪潮重塑乡村振兴新图景

  当前,以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这种技术赋能正在深刻改变乡村发展的逻辑和路径,为培育新时代“新农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过去,农村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先进技术、市场信息传播缓慢。如今,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能让深藏于乡野的优质农产品、独特旅游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千山万水,直达亿万消费者。这种直达性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开拓成本,为乡村资源价值实现提供了全新通道。

  新媒体重构了乡村产业的价值链条。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往往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新媒体电商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不仅提升了农民在价值链中的分配地位,更能通过消费数据的实时反馈,引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定制化方向转型。河南多个农业县区的实践表明,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及时反馈等特点,实现了从“产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产什么”的深刻变革。

  新媒体搭建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它不仅是农产品上行的“快车道”,也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观念下沉乡村的“引流渠”。乡村短视频和直播传递出乡村恬静的生活气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真实的创业故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有志青年返乡入乡创业。近年来,河南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一体推进:“新媒体+新农人”培育的三维赋能体系

  培育“新媒体+新农人”,本质上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在乡村场域的深度融合与系统集成。必须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构建起支撑“数字新农人”成长成才的良性生态。

  教育赋能:构建数字素养培育新体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培育“新媒体+新农人”的基础工程。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建设培训矩阵。依托全省涉农职业院校,104个县级融媒体中心,121个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3万多个乡、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和4.6万个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数字新农人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培训网络。二是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重点围绕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电商运营、品牌打造等实用技能开展培训。三是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建立“数字新农人”成长档案,开展定期回访和进阶培训。推动培训与认证相结合,对合格者颁发数字技能等级证书,并将数字素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体系。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推广新模式。“新媒体+新农人”不仅要会卖,更要会种、会养。新媒体技术应成为推广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能的“加速器”。一是建设“云上农技推广平台”。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组织1000名农业科技专家入驻新媒体平台,开展“云端授课”、在线答疑,将复杂的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技术,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影像语言。二是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选择500个基础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并通过新媒体进行全景式展示。这些基地不仅示范新技术,更成为“新媒体+新农人”的实训基地和内容创作源泉。三是推动“数据驱动决策”。引导“新媒体+新农人”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消费者评价等信息,反向指导生产决策。实践表明,使用数据驱动的农业生产者,其产品市场适销率和经济效益提升显著。

  人才赋能:构建乡村振兴生力军培育新机制。培育“新媒体+新农人”的关键在于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聚焦本乡人才、返乡人才和入乡人才三类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育。对本乡种养大户,重点提升数字技能;对返乡青年,侧重创业孵化;对入乡人才,强化产业融入。二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设立“数字新农人”创业扶持基金,在融资信贷、场地提供、流量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主要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新农人扶持计划”,提供流量倾斜和运营指导。三是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推动“新媒体+新农人”向乡村产业CEO、乡村文化代言人、乡村治理新乡贤等复合型角色转变,支持他们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河南路径: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实践探索

  河南在培育“新媒体+新农人”、发展数字乡村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信阳毛尖的“数字茶香”之路。信阳创新实施“茶产业+新媒体”发展模式,系统化培训茶农掌握数字技能。信阳市浉河区土门村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联合外地茶商培训专业直播团队。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作为标杆主播,其抖音账号粉丝量已突破200万,成为茶乡主播的典型代表。同时,信阳茶文化节通过线上直播传播茶文化,带动茶旅游收入,实现了“一片叶子,多元增值”。

  文旅融合驱动型:南阳月季的“美丽经济”实践。南阳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月季花都”IP。通过花农日常记录、基地美景展示、插花教学等内容,成功将月季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月季种植面积超过15.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月季从产业资源升级为文化符号,推动游客从拍照打卡转向深度体验。2024年,南阳市接待游客突破9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50亿元。

  品牌打造引领型:焦作铁棍山药的价值提升。焦作温县通过新媒体打造“铁棍山药”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拥有百万粉丝的“山药状元”“贺司令”等田间主播。建立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视化体系,实现产品溯源和品牌增值,带动农户增收。

  体系构建:推动“新媒体+新农人”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新媒体+新农人”培育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建设三级赋能平台。构建“省统筹、县主导、村落地”的三级赋能体系。省级层面建设“数字新农人”综合服务平台,县级层面建设数字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村级层面建设数字服务站点。“十五五”期间,实现县级孵化中心、村级服务站点全覆盖。

  实施“百千万”培育工程。“十五五”期间,着力培育一批“新媒体+”示范乡镇、示范村、领军人才。建立分级分类培育体系,形成“头雁引领、强雁跟进、雏雁培育”的梯队发展格局。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媒体+新农人”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数字+文旅+农业”融合示范区,培育乡村新业态。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持续提升乡村网络质量,加快实现5G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快递服务站。加强数字技能普及,不断提升适农化智能终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覆盖率。

  (作者分别系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