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河南日报  李涛2025-11-1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更加积极主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找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效,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近年来,我省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突出矛盾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省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我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优化升级力度不够,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亟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发展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使经济发展更加高效、更有质量。再比如,我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亟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破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探索新路径、开掘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增创新优势,根本还要靠不断深化改革。我们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强化改革担当、提升改革能力、讲究改革方法,以关键环节突破带动重点领域改革,以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牵引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潜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聚焦突出障碍,以重点领域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

  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障碍,准确把握对我省改革全局具有牵引作用的关键领域,明确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聚焦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着力完善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着力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市场有效运行和政府有为善为相得益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聚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一重点任务,对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完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我省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不够高,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动能不够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制约,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奋力建设“五个强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路径就是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高创新体系效能,以科技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聚焦创造普惠均衡高品质生活,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融合发展短板依然明显,城乡居民实现高品质生活的步伐仍不协调,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比如,我省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3年的2.64∶1下降到2024年的1.97∶1,但绝对差距仍有2万余元。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乡村常住人口约4000万,占人口总数的40%,基数大、比重高。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居民均衡增收,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成色,关系到农业强省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关系到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主要着力点,着力畅通工农城乡大循环,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应聚焦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形成深化推进新局面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应找准对该领域改革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环节,通过点上突破带动横向拓展,牵引打开改革新局面。立足当前改革基础,分析各项改革的内在关联,努力在以下三项改革上实现突破。

  营商环境改革。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是我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抓手和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机制,我省应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突破口,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开展一场触及实质的制度机制创新,带动政府职能和权力运行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建构。一是优化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机制。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改革,建立违背准入清单案例挂牌督办机制,健全破产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探索建立公平竞争指数评价体系,完善执法机制。深化“综合查一次”“综合监管一件事”等改革,健全投诉举报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投诉事项妥善处理、销号清零。二是优化涉企服务提质增效机制。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拓展“一网通办”平台事项,健全容缺受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兜底窗口、全程帮办代办联办、错时延时服务等工作机制,推动涉企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建设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工作机制,探索实施“跨境通办”,推进跨域事项统一标准便利办理。三是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机制。充实拓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机制,健全绿色通道、限时办结等民营企业上市支持机制,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精准纾困帮扶机制,实施新业态民营经济执法“观察期”制度,让民营经济服务更有温度。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在金融、航空、医疗等领域开放力度,建立包容期管理、容错管理等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引进优质外资能力。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是我省全面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迫切需要和必由之路。健全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能力,应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聚力破除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牵引带动我省创新体系系统重塑、提质增效。一是健全政策协同机制。建立高规格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主管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要工作部署目标同向、导向协调、政策协同。二是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牵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机制,完善企业主导的行业共享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机制。三是健全联合攻坚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机制,完善课题生成、重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机制,强化协同创新制度支撑。四是健全人才共育机制。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流动集聚机制,构建基于项目的产学研联合育人新模式。

  城乡发展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均衡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前提。聚焦城乡居民均衡增收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应把健全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作为突破口,重点消除要素资源回流乡村的障碍堵点,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细化财政、金融、社保等激励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入乡服务、创业。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制度,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在原籍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涉农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城市资本入乡促进机制,鼓励城市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促进更多要素回流乡村。二是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机制。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健全农业产业化支持机制,围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等完善乡村新业态培育机制,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依托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等载体,深化“互联网+”运用,打造连接城乡、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生态圈和产业共同体。三是完善城乡文化融合共生机制。健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机制,加强我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特色乡村古建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健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实施城乡教育联合体提质工程,建立城乡公共文化统一标准、统筹供给机制,依托地方特色民俗资源创新构建城乡共享文化载体,促进城乡居民文化互动、人心相通。

  (作者系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